記者11月26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汪毓明教授領導的日地空間物理課題組最新研究表明,有別于經典的日珥觸發日冕物質拋射的模型,相對沒有那么劇烈的太陽噴流同樣可以觸發十分劇烈的日冕物質拋射事件。成果最近發表在國際天文學頂級期刊《天體物理學雜志》上。
日冕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厚度達到幾百萬公里以上,只有在日全食時才能看到,其形狀隨太陽活動大小而變化。太陽大氣噴流是太陽大氣中爆發的瞬時磁場能量釋放過程,常表現為長條形的運動軌跡,它們被認為可能對日冕加熱和太陽風加速有重要貢獻。而日冕物質拋射則是一種泡狀結構的爆發活動,通常以極高的速度向行星際空間和地球注入大量的等離子體物質和能量,可以對地球周圍的空間環境、人類的航天活動和電力、通訊產生重要影響。但這兩種太陽大氣中的爆發活動是否有聯系?
汪毓明教授課題組利用4顆衛星上搭載的紫外、極紫外和白光觀測儀所提供的數據,研究了2013年1月15日的一次太陽爆發事件。他們發現,在太陽上的同一個活動區中,8分鐘內先后爆發了一次大尺度太陽噴流事件和一次日冕物質拋射事件。通過分析噴流與日冕物質拋射的時間和空間關系,他們發現,先爆發的噴流觸發了高速日冕物質拋射事件。基于新的觀測,他們進一步提出,太陽活動區中突然的磁場重聯引發了大尺度噴流的爆發,其突然的能量釋放過程引起活動區上方泡狀結構的上升運動,從而觸發了日冕物質拋射事件。
編輯和審稿人均認為,以上觀測和理論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太陽上的爆發活動,為更加深入地探究太陽上的劇烈爆發活動及相互作用機制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