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我是全班最笨的孩子”“明天周一,我害怕上學”……說出這些話的,是今年9月剛入學的一年級小學生小亮(化名),小家伙不光透露出厭學情緒,連上學時都會出現頭暈、惡心的癥狀。近日,小亮的媽媽向記者表示,自己非常內疚,后悔經常因為成績給孩子施壓。
成績從未上榜 孩子被罰后頭暈惡心
9月份,6歲的小亮上學了。由于父母工作忙,小亮一直由爺爺奶奶帶。對于孩子的情況,夫妻二人都是通過微信與老師溝通,班主任每天都將課堂練習的優秀成績公布在群里。起初,張女士沒有在意,可是家長們總是在成績發布后,在群中議論誰家的孩子總上榜。兒子從未上榜,讓一向要強的張女士覺得臉上無光。當天晚上回家后,張女士對兒子一番呵斥,并罰他抄寫課文。當晚,小亮睡得極不安穩,躺在床上還在哭,第二天就出現情緒低落的情況。張女士不顧家人勸說,接連幾天對兒子進行“專項治理”。
隨后幾天,張女士非但沒“治理好”兒子,反而產生了負面效應。小亮在上學時便出現頭暈的癥狀,上周日,小亮一個人坐在沙發上,突然出現頭暈、惡心的情況,孩子邊哭邊喊“明天又上學了,我永遠不要上學!”
求助心理專家 竟是患上兒童期情緒障礙
針對小亮出現的情況,張女士連忙向心理專家求助。聽了家長的描述,專家表示,小亮出現了兒童期情緒障礙。
25日,記者針對此事采訪了哈醫大一院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夏炎,她介紹,小亮的情況并非個例,近年來,兒童期情緒障礙呈現低齡化的特點,并且發病率逐年上升。就剛入學的孩子來說,家長們對孩子期望過高,或者安排過多的課外班,已經超出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接診的小患者中,出現頭暈、惡心、肚子疼甚至突然哭鬧、咬父母的表現。由于年齡還小,他們對家長還十分依賴,害怕家長說出“傻、笨、蠢”等這樣的話,他們不能判斷“媽媽不要你了”是家長嚇唬還是真的,由此產生分離恐懼,缺少安全感。此外,老師也盡量避免經常把孩子分出等級的語言或行為,這樣會導致孩子有一種“不如別人”的壓力。夏炎副主任提醒家長,不要拿孩子攀比,往往鼓勵比批評效果更好。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