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不傷人,言語成利刃;聚團嬉笑罵,拂袖不招云。有時候,冷暴力更給人心中留下亙古的荒涼。
關于冷暴力的定義是:一切區別于肢體暴力造成傷害他人的行為,主要表現為言語上的羞辱,譏諷,對他人的歧視、排擠等。校園冷暴力尤其見于師生,同學之間。
同學之間,從春到冬,朝夕相伴。他們是我們最親近的人群之一,但也是最容易給我們造成傷害的人群之一。
2003年浙江大學《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的社會心理研究》課題組的調查顯示:49.2%的同學承認對其他同學有過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87.3%的同學承認曾遭受過其他同學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其中大部分來自辱罵及脅迫威脅。
由此可見,校園冷暴力作為一種隱形暴力,涉及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大。很多時候甚至成為終生傷痕。
近日的英國選美皇后Emily Redfearn,學生時期在學校遭受了各種言語欺凌,同學們不僅當面嘲笑她的長相,在網絡上罵她婊子,甚至詛咒她死亡。這些校園冷暴力讓她一度沮喪,甚至厭學和棄學,給她的心靈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
雖然她最后成為了選美冠軍,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但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如此的實力和運氣。更多時候,這些校園冷暴力成為間接殺手。
或是由于貧富差距而導致的階級化引起學生的自卑;或是因為學業差距,被優等生的優越感刺痛神經;或是生活瑣事引發的摩擦,而導致關系緊張,長期冷暴力不良情緒的積淀,加上偶然的沖動,使得校園慘案一起接著一起。耳熟能詳的便是馬加爵殺人事件以及復旦投毒事件。
此外,Emily在采訪中也說到,自己長期受欺辱的一個原因就是自己缺乏自信,讓同學覺得自己是一個弱者。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校園冷暴力的發生原因不是單一的,除了被孤立學生社會交往技能較差、內心自卑、性格內向,缺乏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或是自私、好強、表現欲強烈;同學間不夠寬容,學生素質有待提高也是其原因。
但我們更應該看到,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冷漠。歧視人際關系教育的薄弱也是重要動因。
2015年4月10日,天津師范大學大一學生吳昕怡,在學校的一次義務獻血之后,她被查出大三陽,這意外被查出的乙肝病毒,使同學對她避之不及,學校更是強行要求其單獨居住,因不堪忍受排擠,她于宿舍燒炭自殺。
一朵正當青春年少的花兒就這樣隕落了,如果大家能夠多一點善意的微笑,多一點溝通,少一點冷落,少一點拒絕,這一幕幕的慘劇,還會發生嗎?這讓我們不禁深思:該怎樣應對校園冷暴?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