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院創意寫作中心“文武雙修”開講太極拳
三亞學院積極探索教學新方式,全面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選定人文學院、社會發展學院、財經學院和和法學院四個學院的十余門課程作為小班教學改革及課程論文試點。三亞學院人文學院自2014-2015學年春學期正式開展小班授課以來,根據專業課程規劃,將《基礎寫作》作為試點課程,集中師資力量,充分利用小班級容量小、師生互動空間大的優勢,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實踐教學,教學成效顯著。
變傳統寫作為創意寫作 加強課堂互動
《基礎寫作》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門課程,是大一學生的專業必修課。實施小班授課以來,該門課程一改過去理論教學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構建以“工坊制”創作為教學機制的現代創意寫作教學模式。通過“創意觸發”、“理論精講”、“文字DIY”、“文字秀場”等環節讓學生體會樂趣,克服障礙,提高寫作能力。
教師授課不再是傳統的灌輸式教育,取而代之的是啟發式、引導式教學,加強課堂互動,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采取創意寫作教學法。每節課一個主題,一種創意寫作方法,學生以10人左右為單位形成創意寫作坊,每個寫作坊配備一位指導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小組指導。人文學院馮汝常老師說,“我們要做的,不僅是教學生怎樣去寫,而是幫助學生樹立寫作思維,引起學生的創作欲望。”
獨創學習檔案和認證制度 提高學習興趣
本學期的《基礎寫作》課程由席曉麗、惠慧、胡冬智、陳杰老師共同承擔,四位老師集中講授一門課程,在學校尚屬首例。任課教師集體備課,隨時溝通,交流經驗,注重學生的課堂反饋,及時改善教學環節中所遇到的問題和不足。
課程建立學習檔案制度,實時了解學生學習狀態。每次課前發給學生《實訓記錄》,學生需在課中完成,課后上交。《實訓記錄》最終匯總到學生課程檔案中,作為學生學習過程的參考材料,幫助學生自我考量。教師通過學生課程學習檔案了解學生學習程度,并建立學生學習認證制度,通過此次課程完成學生的創意寫作初級認證,頒發榮譽證書,以便參加人文學院后續課程或創意寫作研究中心活動,通過進一步學習,完成中級和高級認證。
課上,采取“微課+討論+實踐”的教學模式。精解寫作理論部分,注重寫作訓練;學生根據每節課的主題,同任課教師展開深入的交流,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想法;最后,任課教師根據學生的意見,有針對性的逐一講解。在該模式下,教師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分步驟、有層次的實施教學各個環節,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開展實地采風寫作 開辟第二課堂教學
除課堂學習外,該課改還設置了實踐寫作環節。教師和學生實地采風,走進當地的生活,邊看、邊學、邊寫。上學期開展了天涯海角景區的實踐學習,分為“口述歷史”、“景區策劃”和“文學創作”三個小組,分別圍繞景區的環境格局與發展歷史進行實訓與考察。將課堂所學與實際相結合,真正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突出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此外,本學期的課程設置中,將圍繞三亞當地的民風民俗,在崖城、南邊海等地進行調研和采風活動。作為課程論文(設計)選題策劃中的一部分,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不同類別的實地調研,分為海上絲綢之路、崖州古文化、貶官文化、崖州旅游策劃、海洋文學創作等多個調研小組,進行實地考察和寫作訓練。
三亞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小班授課與課程論文試點工作是突出三亞學院應用型辦學特色的一次有益嘗試。教學中,不單是學生人數和課堂規模的改變,更是教學理念的有益革新。通過小班授課,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學生為中心,加大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創新教學思維,將教學相長落到實處,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