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驚訝的是,這所只有76名專任教師的偏僻農村鄉鎮學校,竟有中學高級教師27人,有全國優秀語文教師1人、市級骨干教師2人,有區級科技拔尖人才1人、區級名教師1人、區級中小學“十佳青年教師”1人、區級骨干教師13人、區級優秀教師17人。學校連續多年獲得涪陵區教育綜合目標考核一等獎,辦學質量和水平獲得當地百姓高度認可。
為什么一所農村中學能夠有這樣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有如此優異表現?
學校給出的答案是:科研培師、科研提質、精神傳承。
涪陵四中
關鍵詞鉆研
苦心鉆研幾十載,滿腔熱血系學生,涪陵四中教師們傾情農村教育,人人堅守著,耕耘著,讓農村教育變得越來越美好。
科研培師
讓課題研究成為教師發展“引擎”
他是呂正操,先后獲得涪陵區級教學能手、重慶市級語文骨干教師稱號,很難讓人相信這位教師初始學歷是中師。
然而,正是這樣一位普通老師卻上演了一出精彩的“逆襲記”。
剛來四中,年輕的呂正操通過學校安排成為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周小民老師的“徒弟”,加入了周小民老師主持的“快速創新作文”實驗課題組,在周小民的精心指導下,呂正操對作文教學有了深刻的理解,由此激發了對語文創新教學的濃厚興趣。
據了解,“快速創新作文”是涪陵四中的一項國家級研究課題。在研究過程中,學校教師以創新、快速為切入點,教會學生快速審題、構思、行文等能力,構建起全新的寫作體系和協作教學模式。
例如為了讓學生掌握內外差異法,呂正操在課堂上就通過《巴黎圣母院》的撞鐘人作為切入點,進行示例分析,讓孩子明白內和外的差異,并提問生活中有哪些可以用這種方法進行構思。
有同學說:“一個看起來威武雄壯的男子漢,說不定膽小如鼠;而一個瘦弱的女孩子,說不定又異常潑辣。這些都可以用內外差異法來寫,對嗎,老師?”孩子的回答讓呂正操異常驚喜。在一次次教學實踐中,呂正操不僅帶給學生巨大收獲,也成就了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
在學習中積淀,在科研中提升,在協同中成功,在四中不止呂正操一人。
近年來,學校先后承擔了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分會“快速創新寫作教學法”和中央電教館“十二五”2013年“信息技術環境下至善語文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2個國家級課題,以及2個市級課題、4個區級課題的研究。
在這些課題的眾多校本小課題推動下,學校教師自覺學習理論,更新教育觀念,以科研帶教研,努力打造“協同教育”特色文化和優化課堂教學,積極推進本校特色的“生命、本真、和美、智慧、創新、協同”高效課堂建設。
科學科研助力四中教師在專業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穩健。近3年來,學校教師獲全國說課大賽一等獎1人次,獲全國說課大賽三等獎1人次,獲涪陵區優質課、說課、技能競賽一、二、三等獎18人次。
科研提質
信息技術讓農村教師“跑”起來
當今社會,信息革命幾乎沖擊了所有領域。地處農村的四中,如何整合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成了當務之急。
近年來,在涪陵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四中建成重慶市最完備的“六大功能室”以及完備的信息化設備。成功創建涪陵區“信息技術教育示范學校”,獲涪陵區裝備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有了齊備的設備,教師得以大展拳腳。借助“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師教育功夫”研修,學校已有相當一部分教師走到課改前沿,他們大膽實踐,嘗試著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使得信息技術在教學中越來越得到普及。
除了老師們在課堂上靈活運用信息技術,“網絡協同備課”在學校成為常態。通過主備人設計“初案”,再通過集體備課形成“共案”,上傳學校資源網庫,實現資源共享;教師根據學情再次修改形成個性化的教案。
“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不僅考驗教師知識的深度廣度,而且對教師的課程整合能力、教師的人生的情感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學校校長倪健帶頭學習翻轉課堂教學法,并以高分獲得了“中國大學MOOC”認證證書。老師們課余時間通過網絡進入專業網站學習,開設微博,每天記錄教學心得,以前不敢寫的老師,現在年均也有數萬字發表。
據了解,近2年,涪陵四中組織教師參加信息技術達標培訓和各個層次教育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混合培訓達300人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得到大大提升。
精神傳承
堅守陣地守望未來
優秀的學校之所以優秀,是因為有一群勇立潮頭,敢打硬仗的“弄潮兒”、“排頭兵”,多年來,四中培養新進的中青年教師成為教學能手,還向區內外輸出了一大批優秀骨干教師。在這“一進一出”之間,始終不變的是“頑強奮爭、敬業奉獻、淡泊名利、無怨無悔”的四中人精神。
一天,周小民老師上完晚自習回家不久,身體出現不適,嘔出了鮮血,家人急忙送他去醫院。經檢查得知,長期超負荷的工作讓原本就患有肝病的他患上“肝硬化”和“糖尿病”,這讓同事震驚,平日講臺上的周老師永遠高度投入、全情參與,哪里像患病的人呀!
周小民心里知道要多休息、注意保養,然而面對教學,他常常忘了病痛;一旦參與教學研究,根本就停不下來。即使在手術期間,他的一篇文章還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學語文教學參考》發表。他對教育科研的執著追求和敬業精神讓許多年輕教師落淚。
這正是今天“四中”人精神的真實寫照。他們不但繼承了老一輩四中人精神財富,又有新時代教師的蓬勃朝氣和敢于創新的風貌。
因此,四中才有了像周小民這樣潛心科研的老師,才有了像雷彬、游幫淑等傾情教育,用人格魅力征服學生的優秀班主任;才有了像何俊偉、熊陽、羅王春、蔡霞等業務精湛、埋頭苦干的好老師……他們匯聚成學校發展的中堅力量。
與書打交道,與學生為伴,收獲真摯的情感,收獲教育創造帶來的喜悅。在鄉村教育這片充滿希望的沃土上,涪陵四中人堅守著,耕耘著,讓教育變得越來越美好。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