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穩、凝重、嚴肅、老練,這些一些企業最高領導應該具備的味道在他身上似乎總是嗅不到;無論何時邂逅,都可以感受他的真誠,“接地氣”的穿著,生動的面容,一針見血的建議,這就是他,新東方的創始人、新東方集團董事長、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院長俞敏洪。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縱然這已經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熱詞,但對于很多人來說,走出創業第一步的阻礙并不是面臨“沒有好點子”的思維枯竭;也不是遭遇“沒有商業價值”的創業窘境,僅僅是“不敢”:他們對自己不自信,不認為自己具有能夠創業的能力,不敢嘗試又何談能否成功,因此他們的創業大門只能一直關閉。
雙創不單單是一種行動,更成為一種推動發展前行的動力。談及創業,其實,俞敏洪自己的故事就是一個生動的案例和教材。無論是站在北大的講臺、新東方的講臺還是耿丹學院的講臺上,他都坦誠地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經驗。用俞敏洪的話說,“只要你心里上做好了準備,你就得試一下。”
創要素:相信自己 敢于嘗試
一提起俞敏洪,很多人也許認不出照片里的他,但對于他“創奇”的創業經歷大多都能說上一二,“三年高考”、“從北大辭職”、“創辦新東方”——這些經歷幾乎讓他成為當代學子心中“神一般的人物”。但他如今的成功是怎么開始的?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被動的推出來的,這就是我不想動也得動”。因此在俞敏洪看來,關于創業想要告訴年輕人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敢去想、敢去試”。
俞敏洪說,“做生意并非要你懂所有的財務模型,所有的財務設計才能去做。就是你要去試,試的過程就是能力增長的過程。”
俞敏洪笑談自己和馬云的成長經歷,說自己和周圍的朋友都是反復試,馬云跟自己有很多共同經歷,兩個人都是三年參加高考,而且都是考英語專業,第三年俞敏洪考上了北大,馬云則考上了杭州師范學院。一次就成功VS五次才成功,孰優孰劣無從分辨,當然俞敏洪這么說也并不是要分出個高下來,在他看來,這種不同只是讓他更堅定了自己的觀點:“創業不一定馬上就能成功,也不一定馬上非要成功,馬云是做到了第五個公司才做成了阿里巴巴,就是一點一點摸索的過程,但是你必須試。”
俞敏洪說,“馬云一直認為之所以沒有做成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它還沒有來,只要來了就一定做成。這件事情比任何一件事本身的成功還要重要。就是你相信自己這件事情,比一件事情本身更加重要。新東方發展的歷程和我個人的成長,實際上證明了任何一次不利和打擊都能成為你成長的要素。”
創要素:小事起步 步步為營
俞敏洪認為,創業是一種思維邏輯。他說,“創新創業是一個民族的轉型,也是一個民族的未來,我認為,可以從中小學起就進行創新創業教育。”
俞敏洪講述了自己上大學時候的故事,大學期間有一年曾因為患上肺結核休學一年,可這一年里,他讀了三百余本書,背下了包括朗文字典等大部頭,成為了“中國英文單詞量最大的人”之一,幾十年后,他可以自豪地說,“向著一個目標努力,你常常會超越自己最初設定的目標”。
俞敏洪建議廣大創業者:首先,追求的事業要符合社會發展方向,這樣的事業未來才會有空間;其次,符合客戶真正利益;第三,要做到符合自己興趣理想愛好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業選擇能不能讓自己興奮,并且愿意相伴一生。“我后來一做培訓機構,這件事情我覺得我要做它一輩子,因為我覺得做這件事情很興奮。所以你會發現人就是這樣的,從小的東西做起,思路要正確、要步步為營。”俞敏洪誠懇地告誡學生們,“做什么事情都是從小事做起的,不要著急。”
創要素:團隊是促進前行的原動力
時代給予了創業者極大的支持,環境都有利于青年人創業,很多創業團隊如雨后春筍一樣的冒出來,但很多人組成了團隊卻不知道怎樣去經營,最終草草收場。對于怎樣去管理團隊,俞敏洪自然很有發言權,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事,是你一個人可以做成功的,我們講究集體領導,其實,任何一個創業公司他也是一個集體領導和個人領導的過程。”
團隊的成員要具備各種不同的技能和才能,才可以應對公司發展的各個方面要求。俞敏洪說,“團隊要有精神、有靈魂、有想法、要團結,這樣的共同體才可以稱之為團隊。”他建議年輕成業者在組建團隊方面作此考慮:第一,一個有領導能力,有責任感,有威望的核心領導人必不可少;第二、團隊一定要能夠公開的、平等的、透明的,進行各種爭論和挑戰,但是最后能達到一個一致意見;第三,團隊的成員要有各種不同的才能,這樣能應付公司發展的各個方面的需要。
“對于像我們這樣的企業家,包括年輕的創業者來說,我覺得堅持就是了解中國的國情,充滿耐心,但做的事情又是能踏踏實實為人民服務,又能推動社會的進步”。
俞敏洪總是這樣微笑的面對身邊的人,面對生活,他這樣告訴創業者。“以自己的正能量、自己的溫暖和問候,來緩解跟別人的關系,說不定還能給人送上一片春風,這是我自己對自己的要求,如果用這種態度來對待你的員工對待你的客戶對待你周圍的朋友,可以說沒有干不成的事情。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