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友獨行過客在網絡發帖尋找親子作業的材料,引發網友爭論:學校布置的親子作業,是否已成了家長下班后的一道“劫難”?
響應之聲:
手工作業,我們玩得很開心
曉紅的兒子聰聰在一家幼兒園上大班。幼兒園經常會布置一些親子作業,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完成,像是折紙、繪畫、剪裁等。前段時間,幼兒園因為要辦義賣活動,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利用舊牛仔褲做一個袋子,用來放義賣獲得的錢。曉紅和聰聰收到作業,就著手行動起來。找舊牛仔褲、畫設計圖紙、剪裁布料、針線縫制、再用紐扣裝飾……一步一步,一家三口齊心協力,最終將一條舊的牛仔褲變成了一只創意十足的牛仔錢袋。
“其實老師布置親子作業,手工比拼是其次,讓大人和小孩共同完成才是親子活動的意義所在。就像我和兒子一起完成一件作品,過程和結果都會讓我們很開心。”曉紅表示,“即便孩子不能跟家長一塊動手,但他在旁邊看、聽家長講,也能增進感情。”
曉紅認為,現在很多家長因為忙工作而忽略孩子的成長,與孩子的交流時間變少了。而學校既然布置親子作業,家長就應把作業當成與孩子溝通的機會與工具,使孩子認同家長,同時也建議幼兒園對孩子作業大加鼓勵,讓孩子從勞動中獲得快樂和榮譽感。
吐槽之音:
家長完成親子作業,又難又無意義
王先生的女兒在幼兒園上中班。之前,幼兒園布置了一個制作房屋模型的手工作業,要求家長和孩子一起完成。王先生從事商業,對手工制作一竅不通。“我都不知道從哪兒開始。問孩子,孩子也說不清楚,只說老師要求用廢舊材料制作。”王先生想起當時的情景依然覺得有些好笑。
無法,王先生只有上網查找資料,問網友看教程,然后找各種材料,有些材料甚至還跑去很遠的廢品站尋找。“陸陸續續花了我兩天的時間,可算是把模型做出來了。”王先生無奈的說,“但是,整個過程,孩子都沒有辦法參與,最終還是我一個人完成的。”
陸女士和王先生有這一樣的煩惱,她說:“有一些手工作業真的是難為家長。上班的時候又苦又累,回到家還得絞盡腦汁做這做那。有時候,作業太難我都要熬到一兩點才能完成睡覺。”
有些家長就表示,能理解學校的老師出發點是好的,想讓孩子自己動手操作,發揮想象力。但孩子的家庭作業基本都是家長代做,家長們不禁疑惑:這樣的作業有意義嗎?
專家意見:
家長更新觀念,學校適當指導
幼兒園布置親子作業的目的,是培養孩子動手能力、促進親子間關系。首先,家長不應該有抵觸情緒。因為這一活動能夠使你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家長不應過多的重視結果,放手讓孩子做一些,哪怕做的粗糙一些也沒關系。另外,現在的父母與孩子一起相處的時間很有限,也許只有幼兒園這幾年才有親子作業,等孩子年齡大一些了,家長想參與都很難了,因此家長們應珍惜這一交流互動平臺。
其次,從學校方面說,這種手工作業要有個度,不能過于頻繁。老師布置作業時,應考慮是否適合孩子實際能力和家長的承受力,也應把活動目的、希望家長如何幫助孩子等細節向家長說清楚,避免家長過度參與,并適當給家長一些指導方法,否則只是布置任務卻沒有任何溝通和指導,家長不得其法,就會對親子手工作業產生負面情緒。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