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言學角度來說,“一個孩子、一個學生、一個兒童”三個詞語表達的意思有區別,但是很小,不易引起人的思考,多數會認為是在強調、重復這個年齡群體,沒有更多的附屬意義。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這三個詞的意義有很大區別,更能引起深刻思考。
也是在偶然之中我在這三個詞上產生感想,僅這樣說脫離了語言情境,不好理解,要回放到當時的情景。在構思學校的發展規劃,對于育人的教育路徑原本是這樣概括:一個兒童,中西文化浸潤;一個兒童,兩個教室體驗;一個兒童,多所學校培養。
這樣的構想反映出教育視野的巨大突破,是大教育觀的表現。學生學習的空間突破了原有的限制,學習的內容、學習方式都發生了變化,“中西、兩個、多所”顯示出學校將引領學生向廣博的文化、多元的知識、豐富的資源走去,教育的開創性明顯增強。這不能不說是非常有益于學生成長的,既拓寬了渠道,也增強了選擇。
再次看這帶有排比特征的表述,“一個兒童”出現三次,是為了表達語氣的氣勢也是教育的決心,是為了讀起順暢,是在強調“一個”所擁有的資源豐富,這樣想都有道理,都是為學生所想。
但是,細一品味有了另外的感覺,似乎強調的物質性占據了主導,過于強大,有一葉障目的感覺。反觀“兒童”像陪襯一樣立在旁邊。教育的本源誰都清楚,是為學生的成長服務,是在傳遞生命的氣息,主體、主角、主要的是“人”。而往往被人熟知的道理卻最容易被人忽略,如知道學生的學習是一種過程,欲速不達,卻還要求“快”要求“高”地學;知道學校不比“樓高”、不比“花園”也還要費大力氣去建設。無論怎樣,出發點是好的,都是為學生,但是為學生想時首要的不是物質的,應該是精神和情感的,否則教育的生命氣息怎樣傳遞,怎樣激發呢?人是第一的,兒童是第一的,只是這樣的表述反映出的是另一種主導,是激情,也是激進;是魄力,也是廢力;是開創,也是魯莽;是好心,也許辦壞事。的確,文字騙不了人,每一種表達的背后都有一個思想。
如果換種表述會怎樣?一個孩子,中西文化浸潤;一個學生,兩個教室體驗; 一個兒童,多所學校培養。
“一個孩子”,這代表了人性的純粹,孩子在成長中需要長者的親情關懷,也就是愛。教育不僅是一項職業,與其它行業不同,教育恰恰要突出它的本體功能,要有親情的關懷,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一個學生”,這顯然是突顯了教育角色,是科學理性的定性。學生在學校的目的是學習與學做人,學校就要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依據學生的需要和特點提供適合的教育,讓每一個學生學會學習,學有特色,學有個性,從而就會生發出每一所學校的特色之處。
“一個兒童”,代表了教育是放眼一生的教育觀。學生現在是兒童,以后是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教育著眼于未來才是本質。定位在兒童,就會尊重兒童在這個時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規律,兒童就會得到幸福快樂的童年生活。
對一個學生的三種稱呼,表現出教育的豐富性、辦學的開放視野,更是育人觀的交集所在。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