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冰轉的海報
美國版警方海報
“請不要告訴你的孩子,如果他們調皮我們會把他們抓走。我們希望他們在感到害怕的時候會跑向我們,而不是被我們嚇跑。謝謝!”配著這文字的宣傳海報,近幾天來刷屏了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
這些海報衍生出了多個版本,畫面多為警官叔叔(阿姨)們懷抱孩子或帶孩子過馬路的圖景。
網上查詢后發現,有人說海報最早源自英國杜倫郡警方推出的一張相同內容的宣傳海報,最開始由英國警方上傳到Facebook(國外一個網絡社交軟件)上,上傳后第一個周末就收到了350萬次點擊量。而檢索外媒報道,今年5月以來,類似內容的海報也開始在美國多個城市風行。
“本土化”后的這些海報在網上傳得很火。連演員范冰冰也在11月5日發了一條,引來2萬多次轉發、11萬余個贊。我細細瀏覽了上千條網友評論,發現其中絕大多網友都對這段話認同感很強——
網友@大叔當時只冷靜:我兒子2歲,我已經教會他說:‘警察叔叔救命啊!’
網友@阿貍煎餅:我小時候一聽警笛,就嚇得往姥姥懷里鉆……
網友@劉yan:我小時候一聽到警車就嚇死了,以為警察是來抓我的,即使我沒做錯事。
也有網友覺得,怕警察和信警察并不矛盾。如一位網友說:“孩子調皮時說會被警察抓,是告訴孩子警察是抓壞人的,不要做壞事;危險時找警察,是告訴孩子警察保護人民安全。這兩件事對孩子傳達了警察的兩大職能,怎么就成了對立面了?”
幼兒園實測:
被“嚇”過的大班孩子已經不再相信
孩子們到底怕不怕警察?
昨天下午,我們在天水幼兒園做了一個現場小測試。昨天該幼兒園大(2)班實到30個小朋友,班級的戴老師問他們:“你們不乖的時候,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有沒有嚇唬過你們,說要叫警察叔叔來把你們抓走?”為防孩子們緊張,老師又很細心地幫我把問題用娃娃音重復了一遍。
有3個男生“唰唰”舉了手。
第一個男孩怯生生地說,有一次因為他去公園的時候亂跑,爺爺對自己說過“叫警察把你抓走”的話。
第二個男孩瘦小一些,膽子也壯,直接跑上臺來現身說法,邊說還邊左蹦右蹦。他說媽媽曾對他說,再不聽話就要叫警察來。我們問他,當時你是怎么個不聽話法?孩子風一樣跑回自己的座位:“沒什么,我知道媽媽是開玩笑的!”
第三個男孩個子很高,跟人對話特別從容。他說自己也是被媽媽拿警察嚇唬過,原因也是他自己“不聽話”。
我問三個孩子,現在你們相不相信自己不乖警察叔叔就會上門來抓?孩子們不約而同重重搖頭,笑著說“不相信”。
下午4點,幼兒園放學,我在大門口隨機采訪了幾位家長,他們大多笑瞇瞇地說:“小孩子其實也都懂的,也就是兩三歲的時候拿這種話嚇嚇他們……”
孩子怕警察但也敢報警
大部分報警因為對家長“有氣”
幼兒園的家長和老師們都提到,孩子們從小耳濡目染,一方面怕警察,一方面也有自己的報警求助意識。
在各個城市孩子的報警記錄中,原因多半讓人哭笑不得。
據媒體報道,今年8月24日晚上9點,沈陽渾南公安分局接到一個9歲女孩報警,說天天遭到媽媽毆打,希望“警察叔叔來家里抓走媽媽”。值班民警馬上趕到女孩家里。母女倆都在,還在慪氣,家里散發著濃濃的火藥味。媽媽承認自己打過女兒,但只是因為女兒性格太強,常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而且她從不舍得下重手,也絕非“天天打”。女兒則又哭又鬧,要警察叔叔“幫她撐腰”。
同樣在今年8月,重慶江北公安接到一個4歲女孩的報警,說自己媽媽死了,說完就掛了電話。后來查明,小女孩當時正跟媽媽一起逛街,因為媽媽怕她蛀牙,不給買冰激凌,女孩就趁媽媽買衣服,拿了她的手機報了警……
今年7月,福州一個11歲男孩當天跟爸爸一起下樓買菜,因死活不肯幫爸爸拎菜,回到家被爸爸打了屁股。爸爸剛打完他就心軟了,跑去廚房給他做飯吃,不料他居然偷偷報了警說有人毆打他,叫民警叔叔過來救人……
就這個問題,我們昨天找了10位警齡15年以上的杭州資深民警聊天,他們都表示遇見過這種很“敢于報警”的孩子。
“絕大多數都是被家長逼著做作業,或者考試沒考好,被家長罵了或者打了,心里有氣。”一位民警說,“雖然這些警情里孩子的做法有點出格,但至少他們懂得有困難的時候及時向警方求助,這一點應該說還算是成功的。”
關于那段海報文字,一位年資特別深的民警說,這就是一種針對幼兒的基礎教育,它很關鍵,影響到孩子今后對警察這一職業的認知。此外,還有很多內容都應該加入到基礎教育中,防詐騙常識、垃圾分類理念。“當然除了要告訴他們警察是幫人的,也應該讓孩子對民警代表的公權力存在一定程度的敬畏,這個度的把握很微妙。”
“嚇唬”式教育
確有可能對幼兒造成心理陰影
海報的傳播的確速度驚人。很快,海報在中國有了以兒科醫生口吻發布的版本。“各位家長,請不要告訴你的孩子,如果他們不聽話,就讓醫生護士給他們打針。我們希望,他們需要我們時積極配合,而不是畏懼抗拒,讓兒科醫生身心俱疲。”
各類版本的海報,都還是圍繞著消除孩子的“害怕”心理展開的。大人該不該編理由讓孩子們“害怕”?
杭州市七醫院兒童心理科主任周國嶺說,前幾天他就在心理門診中遇到一位4歲的小朋友,幼兒園老師反映他注意力不太集中,經常在上課的時候跑到教室外面去,讓老師們很頭疼,因此奶奶帶他來看門診。到了診室,這個小朋友仍不肯乖乖坐下,跑來跑去。
“奶奶急了,當著我的面站起身來大聲呵斥:別跑了,趕快過來坐好!不然周醫生要給你打針了!小朋友這才收斂了一些,慢慢走到奶奶身邊坐好了。”
周主任說,類似情況他經常會在門診里遇到,大多時候是年齡較大的家長會這么說。
杭州市婦產科醫院兒童保健科科長朱云霞也有類似感受。“每年幼兒園入院前,我們要為3000多名小朋友體檢,確實有一部分小朋友在體檢時不愿配合醫生,家長就會用‘打針’來嚇唬小朋友。”朱科長說,有些小朋友經“嚇唬”后會反而哭得更厲害,更不愿意配合體檢了。
周主任說,家長們為“教育”小朋友而編造的這些話,孩子長大后當然能夠分辨真假,但是四五歲以前的他們心智還不成熟,還缺乏對事物的分辨和認知能力,這些話仍有可能會讓他們對警察、醫生等職業產生曲解和恐懼感。
“我發現確實有不少五歲以前的小朋友,一聽到警車的鳴笛聲或是看到穿警服的人就會感到害怕,認為警察要來抓他們;還有一些小朋友一到醫院的環境,或是看到穿白大褂的就感到緊張恐懼。這樣的恐懼感和不安感可能會伴隨小朋友很長一段時間,有些甚至持續到成年。”
周主任認為,家長在和年幼的孩子溝通要注意,首先不要說反話。比如小朋友做錯了事情,家長千萬不要對孩子說“看你干的好事!”之類的反話,否則可能會讓孩子造成誤解。
其次不要給孩子灌輸負能量信息,尤其不要隨便嚇唬孩子,以免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而應該經常夸贊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對孩子的正確行為加以肯定,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此外很重要的一點——孩子做錯事時,批評教育要“對事不對人”,可以告訴孩子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應該改正,而不是讓孩子覺得家長不喜歡自己了,完全否定自己。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