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方便家校溝通,如今老師和家長基本都在QQ或者微信上建有家長群,然而,連日來記者采訪發現,家長群頻遭吐槽、抱怨,甚至有人形容道:“家長群充滿了點贊黨、心機黨、過度焦慮黨……”
李煒剛剛從首都師范大學畢業,到北京大興一所中學任教,僅僅做了不到兩個月的班主任,卻被不少家長吐槽有些死板,不注重與家長溝通,理由之一就是沒有建家長群。
“我有事都是和家長單獨溝通。看到好多同事抱怨經常被家長過度關心,還有的家長在群里因為孩子的事就起矛盾了,老師還得滅火,太累了,我不想進這個‘江湖’。”在接受《工人日報》記者采訪時,李煒坦言道。
建群的初衷是為了方便家校溝通,老師可以在上面公布班級一些情況、布置作業等,家長也可以互相交流,變味的家長群卻讓不少老師和家長進退兩難。在采訪中,多名老師表示,因為“過度溝通”感覺很苦惱。在家長群里,老師處于眾星捧月的地位,家長對老師的態度畢恭畢敬、小心翼翼,老師布置的任務也是毫不打折扣地及時完成,逢年過節、身體有些小毛病等時候,家長更是爭先恐后表達問候、關懷。面對教師,家長們幾乎都是“點贊黨”。
“我發布個班會通知,不到十分鐘時間至少會收到十幾個‘老師您辛苦啦’、‘麻煩您費心’之類的點贊以及噓寒問暖。這些恭維、關懷之語,真的都是家長出于真心嗎?此外,家長對孩子過度關心,經常不分時間,隨時在群里向我問孩子的情況。一個人面對四十名家長,恨不得長出三頭六臂才好。”在玉泉小學教三年級的班主任李晶晶向記者抱怨道。
家長群不光讓老師疲于應付,不少家長也“望群生畏”。“想退群怕老師有想法,不退又感覺太糟心。”在一家國企擔任中層領導的張女士對記者講道,“前一陣孩子成績有所退步,我請教群里一名很活躍的優生家長,怎樣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那名家長講了很多,說不要抹殺孩子的天性,不要一味給孩子報班之類。誰知道有家長私下里跟我說,就數他家孩子報班多。唉,這樣的事多了,‘耍心機’的家長還不止這樣一兩位。”
“家長之所以討好老師,還是家校地位的不對等、關系不平衡所致。學校可以積極利用好網絡技術,引導老師和家長平等商討建立基本的‘群規范’,重建學校與家長的關系。此外,家校微信群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提醒我們,不能把構建和諧家校關系的希望都寄托在虛擬的網絡平臺上,網絡平臺這種快捷的交流方式并沒有有效提升家校溝通的質量。無論何時何地,面對面的溝通都是必要且無可替代的。”教育學博士馬燕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