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插上遨游書海的翅膀
全民大閱讀時代,如何讓孩子們愛上閱讀,學會閱讀,一直是學校教育研究的方向。
“不僅僅是簡單的淺閱讀,或者是記憶性閱讀,而是更好地激發孩子們的想象力和靈感的深層次閱讀。”姜堰區實驗小學城南校區校長陳志峰認為,閱讀的目的絕不是為了記住多少知識,而是帶著自己的思考讓自己變得更有思想。
2012年夏天,姜堰區實驗小學城南校區正式對外招生。三年來,該校一直致力于研究、倡導“手腦聯盟”式的閱讀方式,并成功開發了“手指上的閱讀”課本教材,為孩子們插上了遨游書海的翅膀。
從不喜歡閱讀到愛上閱讀
2013年春學期,姜堰區實驗小學城南校區一個二年級學生讀完童話故事《沒頭腦和不高興》,和家長一起完成了一幅貼畫作品,用碎布、海綿紙等材料再現了“沒頭腦”和“不高興”兩個主人公背倚大西瓜看月亮的場景,并帶到學校展示給同學、老師看,受到大家的一致贊賞。
“看到這個作品時,不僅是孩子們,作為老師也很驚奇。”該校語文老師周小娟介紹,當時班里好多學生都覺得有意思,回家看《沒頭腦和不高興》,并做了不同場景的“沒頭腦”和“不高興”。
“受學生們的啟發,學校9名語文老師開始研究,怎么讓課外閱讀與手工相結合,讓孩子們愛上閱讀。”陳志峰說,學校特意開辦了社團,給孩子們買了一些兒童繪本讓大家閱讀并制作手工,開始了“手指上的閱讀”方式的探索。
起初,學校推動過猛,給社團下了硬任務,每周每個學生要出一個精品。
“孩子被逼著做手工,要精品,在校時間不夠就帶回家做,家長抱怨孩子在家玩手工,不寫作業。”周小娟回憶,那段時間,不僅學生、家長,老師壓力也大。
“意識到問題后,我們轉變了觀念,給孩子們自由的空間,看書后愿意做手工就做,不下任務。”陳志峰介紹,2013年秋學期,社團每周上一次課,每次一個半小時,孩子們將自己閱讀的童話故事里的人物及有趣的場景,通過剪貼、描摹等方式,自由發揮,不管作品好差,只要完成就會得到老師的獎賞。
慢慢地,學生們越來越愛上“手指上的閱讀”課程,完成作品后會相互傳閱、欣賞。該校老師們通過一年的觀察,以“兒童喜愛的名著”和“名著塑造的兒童”兩個條件為出發點,篩選出60本(套)兒童文學作品作為“手指上的閱讀”課程的主要內容,來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上了‘手指上的閱讀’課程后,我兒子確實比以前愛讀書了。”三年級學生趙思緣的媽媽表示,開始她很反感學校開設這樣的社團,覺得是“玩物喪志”,沒想到一學期下來,兒子竟愛上了閱讀,每天回來就說誰又看了什么書,完成了什么作品,他也想看那個書。
“‘手指上的閱讀’形式新穎,又動腦又動手,確實大大提高學生課外閱讀興趣。”陳志峰說,學生之間也有個閱讀“圈子”,會相互影響,相互推薦,共同交流,輪流買書,讀得不亦樂乎。
從“快餐式”閱讀轉向“營養式”閱讀
“每學期各年級都有推薦書目,要求一學期內要讀完,大部分學生都能完成,只是吸收到多少難保證。”六(2)班語文老師刁雙林解釋,學生為了完成任務,也會抽空看書,但都是囫圇吞棗,浮躁地看完后僅能記住大概的故事情節。
“手指上的閱讀”方式不同于“快餐式”閱讀,對閱讀要求更高,需要學生閱讀并理解故事內容,然后再創造制作出人物或場景。“更多地考察學生對故事的理解和想象,這就需要沉下來,慢慢品讀。”刁雙林認為這種方式能更好地讓孩子學會閱讀。
刁雙林的觀念得到大多數家長的認同。六(2)班學生杭新宇的媽媽朱秋月對此深有同感。“新宇以前看書特別快,半天不到就能翻完一本。”朱秋月介紹,兒子每看完一本書,她都會抽問些書里的內容,十之八九都回答不上來。
朱秋月說,現在,杭新宇閱讀時特別認真,慢慢“咀嚼”,偶爾還會托腮思考,實在想不通還會拿著書問這問那。“新宇的閱讀內容從原先追求量的堆積轉變成量質并舉。”
看學生們讀書熱情越來越高,去年,該校專門開設了“手指上的閱讀”課程。“每周一節課,每個年級都有。”陳志峰介紹,為方便上課,學校10多名語文、美工、勞技老師還編印了簡單的“手指上的閱讀”課本教材。
“他們越往前走,道路越凹凸不平,兩旁的原野也越來越荒涼,幾乎看不見一座房屋……”這是《綠野仙蹤》中的一個場景描寫,大家聽完什么感覺,會不會有點害怕?我們應該通過表面的“景語”了解其背后的“情語”。“手指上的閱讀”教材里有很多類似的案列。
“‘手指上的閱讀’不僅僅是讀書,做手工,也結合了語文教學。”刁雙林說,將枯燥的講解和酷炫的手工相結合,這種“文我”互動,不僅使語文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讓學生的課外閱讀更有“營養”。
陳志峰介紹,今年,該校將進一步完善“手指上的閱讀”課本教材,從兒童繪本、童話故事、兒童文學等方面分類,形成一至六年級的系列教材。
從知識汲取到綜合能力提升
通常,閱讀是個體的事。一個人拿著本書,細細讀,慢慢品。這個閱讀是汲取知識的過程中,提升自我氣質、修養。
“‘手指上的閱讀’不僅僅能提升自我,還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審美能力、環保意識、合作意識等綜合能力。”陳志峰說,這些能力培養是簡單閱讀完全不能媲美的。
在“手指上的閱讀”教室轉了一圈,白雪公主、小豬唏哩呼嚕、大林和小林等鮮活形象掛滿了墻壁。記者的第一反應是真好看,五顏六色的作品很吸人眼球。再仔細看,有點佩服孩子們的腦瓜子,鐵絲、絲瓜絡、毛線、蛋殼、黃砂、棉絮、泡沫、貝殼……什么都能當制作材料。
“這個白雪公主是四(1)班全體師生耗時一個月共同完成的,長1.8米,寬0.75米。”陳志峰指著裱好的作品介紹,白雪公主的紗裙是孩子們一針一線縫上去的,七個小矮人的衣服都是學生家里的舊衣壞衣剪下來的,頭發是破舊洋娃娃上截取的。
“孩子整天盯著家里的舊物,我只要一扔東西,他就撿起來說不能扔,也許下次做手工會派上用場。”黃冬梅笑說兒子趙思緣都快變成“撿垃圾”的了,家里的易拉罐、礦泉水瓶等統統被他回收了,車庫里他的“材料”裝了兩箱子。
有一次,趙思緣做《不一樣的卡梅拉》里的一個場景,母雞卡梅拉的嘴巴一時沒想到用什么替代,他媽媽建議用白紙涂色粘貼上去,小家伙說這樣作品立體感不強,而且易壞,堅決不同意。在材料箱里左翻右找,最后盯上了餐桌上的檸檬。“硬拉著我剝檸檬皮,還要用電吹風吹干,折騰了好久。”黃冬梅說,最后作品完工后,一家人都很滿意,對小孩的吹毛求疵也就能理解了。
孩子們的想象力是無窮的。課堂上,有人用凝固的膠水做出獅子含著的眼淚,表現出獅子的慚愧;有的用點點棉絮點綴出空中漂浮的白云;還有人將黑白紐扣當做動物眼睛……“學生之間交流作品,也會互相提供建議,用什么材料做什么效果更好,誰缺什么材料,家里正好有的會主動提供,沒有地也會幫著找。”陳志峰說,這樣的閱讀方式完全超越了自我閱讀,是大家在共同成長,共同分享。
一直以來,該校對“手指上的閱讀”作品都沒有什么評價標準,只要大家能看懂這個作品就算成功。為更清晰的提高學生的閱讀層次,提升閱讀能力,該校計劃形成一套多元評價體系,分級檢驗“手指上的閱讀”成果。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