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神州學人》和聯合舉辦2015年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研討會。研討會以主論壇的高校、上海市人社局等相關的人士和美國分會場的學者同步視頻交流的形式,對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工作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期間,《神州學人》編輯部和進行戰略簽約的儀式,共同搭建“梧桐人才”的人才引進平臺。
高層次海外人才引進,重點在哪里?
研討會主要圍繞三方面的主題展開。包括在新的時期,特別是在中國新的發展歷史時期,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服務,或以其他的方式與國家進行某一種關聯的服務,應該怎樣做得更好;國內一些高校中,在吸引高層次海外人才方面的經驗;國內一些與會發言的院校介紹本校的海外人才引進提供的生活、工作及其他方面的條件和政策。
山東大學人才辦曲明軍主任介紹,該校重點圍繞學科布局實施集中化、精準化戰略。“在引進方式上,我們原來更多關注個體,現在在新的引進方面,我們更加關注團隊。如果是一個高端的人才,杰出的人才,來了以后,或者整合校內資源,或者從國外帶回來一個團隊,這樣來把學科做強。如果是年輕人才入職以后,我們希望幫助他們盡快融入到新團隊里面去,實現一體化發展。同時在人才評價模式上也由原來標準化或者單一化評價方式向新的分類化、特色化、區別化的評價模式來轉變。”
上海同濟大學的江波副校長提到三項計劃,如今,“我們的高層次人才計劃、高研院人才計劃、青年教師計劃都已經有具體對接的指標和標準。”同濟交通學院院長陸鍵表示:“要花重金做宣傳做廣告宣傳板,做個廣告牌,在展覽廳做個非常大的廣告牌,盡管投入幾萬美金,但回報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們花重金在展覽會做大型廣告宣傳板,這是我們全世界唯一一所大學在這么大會議上做廣告板,產生效果非常好。我們2015年1月份廣告之后,投正教授、副教授簡歷人數顯著增加。這樣一個大型的宣傳活動我覺得要花錢,但你要有手筆,要膽大,要敢干。”陸鍵院長還說:“我們現在做廣告,不是為了今天、明天有結果,而是在播撒種子。”
“不少國外來的學者,真正和他們深入交流有時候會讓我很吃驚。從海外來的學者對于全球的視野或者說所在國的視野還不是很充分。”上海市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姜鋒提出全球的視角,并舉例,比如一些學者基本在圖書館和實驗室之間來來回回。對于所在國或大學的狀況,知之甚少。“國內想要大發展,從這個角度來看,是比較擔憂的。”不僅如此,姜鋒認為,全球智力大框架下,在招聘人才過程中,大學也得學會相應的全球視野的思考。
在分會場方面,學者們由視頻溝通互動的方法,提出精彩的觀點。美國會場是由美國多個學會、科技大學、北洋大學北美教育會和清華校友會聯合承辦的,這次會議從在美國的著名高校里,挑選了幾位杰出的中青年教授參加。
比如,美國羅格斯大學環境工程系郭褀忠教授為大家介紹美國大學的人才選拔制度。美國福特漢姆大學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副院長顏安教授則提出對于歸國人才、學校來說,都應該重視的地方,比如“吸引國外歸國人才,突出國內高校優勢,信任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信任不僅僅是對于合同條款在未來的落實,信任最主要是在于合同里沒法約定的一些條件,或者說由于不可預測性或因為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問題。其次,國內院校要考慮怎么去發掘歸國人才的優勢,給那些交流不是很好,做研究很好的人,提供生存發展的條件。”
哥倫比亞大學楊俊峰教授提到,國內的學術界機會很多,和工業界發展如果能結合起來,對于人才都有很大的吸引力。“現在國內的創業氛圍非常好,工程學院的人才老師和學生都在想,有什么方法能夠創業讓自己的研究成果有更多的人用?所以通過這個方法吸引教授歸國,吸引學術界和工業界合作,是一件非常非常有意思的一個東西。”
研討會的互動熱烈,除了嘉賓發言外,現場安排和分會場學者問答式的互動,比如其他的嘉賓可以在微信會議室里面提問題,主持人會選擇一些問題提供給主論壇的嘉賓,以此進行更好的互動。
“學術橋”和“河馬人才”搭建“梧桐人才”平臺
研討會上,《神州學人》和進行戰略簽約儀式,旨在“河馬人才”和“學術橋”之資源整合,共同搭建“梧桐人才”的平臺。通過兩家的戰略合作,集合國內外18個機構及學術資源,以期搭建引進全球人才的平臺,能夠更好地為我們國內高層次人才引進服務。
據介紹,從創立以來,搭建了國內首個叫做“學術橋”的科研人才招聘系統,前身是教師招聘系統,歷時3年我們收到15萬份高層次人才簡歷,和70多所高校達成了人才共享計劃。我們“學術橋”這套系統成為高校高層次人才收集信息、審閱分布及溝通的平臺,極大地提升了我們高校使用的感受度,以及人才的黏合度。
《神州學人》的“河馬人才”平臺由《神州學人》致力于高層次人才服務30余年,“河馬人才”是英文“home”的諧音,旨在為引進海外人才回家,是“家”的意思。
此平臺搭建后,會有學者、用人單位、海外高層次人才、媒體的四個主要部分組成,資源整合在一起的平臺。這個平臺要共同創造服務產品,共同來探索新的模式。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