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小學生完成手工作業,并不是一件多么難的事。但是,據《廣州日報》報道,日前有學校要求家長和孩子用廢棄材料做一個“熊貓牌電視機”,還要能看能發聲,這讓不少網友倒吸一口涼氣。作業到底是由小孩獨立完成還是自己主導操作,成了家長心中揮之不去的一道教育難題。
孩子的手工作業之所以讓家長為難,很大程度上在于家校之間對作業的認識誤差。在老師看來,手工作業布置得簡單明了,難易程度適當,家長只要稍加指點,孩子就能很好完成。而家長以為作業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圍,如果沒有自己的幫助,孩子獨自完成難度很大,因此給孩子的作業變成了留給家長的作業。作業由此變了味,教育由此錯了位。
而讓手工作業真正發揮積極的教育價值,除了家校之間加強溝通,還有待于老師和家長達成共識。對于低年級的孩子而言,在做中學、通過動手去探索,是一種主要的合乎孩子身心成長規律的學習方式,應該是一種學習常態。這是因為,每個孩子都有好奇心,尤其是小孩子,總想知道鬧鐘為什么會滴滴答答地走個不停,為什么陀螺會不停地轉。這些發自內心的疑問,是一種本能的學習意識。當手工作業貫穿教育教學和孩子學習的整個過程,成為一種常態,孩子會迸發更大的學習熱情,帶著無盡的興趣主動去完成手工作業。
而且,孩子就是在不斷的動手操作和試錯中成長的。沒有前面的失敗,就不會有后來的成功。孩子只有試過了,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對不對,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才知道自己的力量到底有多大。給孩子試錯和動手操作的機會,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方式、方法。剝奪了孩子動手操作的機會,只讓孩子機械地記憶各種死知識,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是虛偽的教育。這本是一個教育常識,卻在一些家長那里頗有市場:不少家長不是多鼓勵、多支持孩子去動手操作,而是嫌麻煩,常常越俎代庖,這不僅違反了作業布置的初衷,顯然也背離了教育常識。
手工作業是衡量家長教育觀的標尺,也考驗著教師的智慧。其實,在布置作業尤其是手工作業時,老師應盡量少讓學生單打獨斗,多引導其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去完成,鼓勵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協調,取長補短,在合作中發現各自的長處與短處,發揮各自的優勢所在,這樣有助于手工作業價值的最大化,更有助于取得更大的鍛煉效果。筆者至今還記得小時候和同學一起完成老師布置的制作風箏手工作業。小伙伴之間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密切合作,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完成一個紙風箏。等風箏放飛于藍天時,那種成就感溢于言表。
手工作業看似小事,實則體現了教師和家長的教育基本功。如何布置、如何完成,折射出教育者的理念與功力。雖然手工作業布置和完成的方法多種多樣,但讓孩子提高動手操作、主動探索及科學探究的能力,應該是問題的核心所在。因此,對于手工作業乃至更廣意義的作業而言,家庭和學校還要遵循教育常識,多溝通多交流,形成合力,進而讓孩子從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更多更深的教益。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