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是既成的客觀事實,特別是今年遭遇“史上最難就業年”,就業更加艱難。在現實面前,一些大學生不得不做出自己的選擇,(盡管這種選擇多少有點無奈卻是理性的,)先就業,先進單位,再擇業,再圖發展。于是出現了北大生賣豬肉、清華生當城管、大學生去掏糞、研究生搞保安、掃大街等所謂“高學歷低就業”現象。不過筆者認為,對于高學歷低就業現象,我們也要做具體分析,不能一味地表示反對,動不動就說不。
什么樣的學歷才算高學歷,什么樣的就業是低就業?專科生算不算高學歷,本科生算不算高學歷?簡單重復的體力活算低就業,臟累苦的工作算低就業?筆者認為,所謂高學歷、低就業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專科生相對于中專生是高學歷,相對于本科生是低學歷,本科生相對于研究生是低學歷,相對于專科生是高學歷,碩士生相對于本科生是高學歷,相對于博士生是低學歷。至于低就業問題,社會有分工,就有職業的區別,就需要有不同的人干不同的活。不管干什么,不管是體力活還是腦力活,不管是簡單勞動還是復雜勞動,都是社會分工的結果,都是社會勞動的一部分,都得有人去做。職業本身無高低貴賤之分,工作崗位沒有尊卑優劣之別,原因只在于人們帶有偏見、歧見的認識、觀念。因為任何職業都是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不可或缺的,都需要有高學歷者去研究改進,創新發展,推動進步。
之所以出現“高學歷低就業”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既與時下經濟低迷、就業難的大形勢有關,又與高校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理念、教育教學質量有關,也與國家就業政策、人才市場需求、學生就業觀念等有關。
有人質疑高學歷低就業浪費教育資源,浪費人才資源。其實,這種觀點是片面的,甚至是不正確的。在當前就業難的形勢下,低就業也是就業,無論如何,低就業比不就業,比待在家中啃老,比無所事事,要好要強。從國家的角度說,低就業緩解了就業難,也是特定條件下人才的使用;從社會角度看,低就業也是發揮高學歷人才作用,既為社會創造了價值和財富,也為某些行業的改進創新提供了可能;從個人角度言,低就業畢竟有了固定工作,有了穩定收入,更重要的是能夠積累人生經驗、職場經驗。相反,如果所謂高學歷者不懂變通,不能主動適應,一味孤芳自賞,待價而沽,高不成低不就,那才是真的浪費人才,可惜人才。
現代社會,人才流動性大,很少有人“從一而終”,在一個職業崗位上干到老,干到退休。因此,即使低就業,從事的工作可能專業不對口,甚至是簡單的重復性的沒什么技術含量的工作,也可以根據自身能力在適當時機選擇轉崗、跳槽,另謀高就,以更好地展示自己才學,獲得更大發展。所以,低就業也是暫時的,是權宜之計,完全有機會重新高就業。
筆者有一個學生,長沙市人,畢業后在我們當地某縣一個鄉鎮醫院當醫生,每月收入加起來不過1000塊錢左右,但他非常開朗樂觀。他告訴我,長沙競爭大,人才濟濟,工作難找。而在這個鄉鎮醫院,他來沒幾個月,就贏得了當地群眾的信賴,成為醫院的骨干醫生,每天找他看病的人特多,累得要死,但是有成就感、滿足感,更重要的是積累了寶貴的臨床經驗。二年后,這個學生就在長沙有了一份新的工作。可見,所謂低就業浪費人才、影響職業規劃的觀點是不成立的。
筆者另一個學生畢業后最初選擇在省城發展,雖然找到了一份工作,但因工作壓力太大,知識能力不足,不到一年就回來了,在縣城一家婦幼保健院上班。很快被醫院作為骨干醫生重點培養,安排到上級醫院進修培訓。她說,只有在這里,才找到了自信,發現了自身價值。現在,她又遠走高飛,去了深圳,獲得了新的發展。這又說明只有先低就業積累經驗才能實現高就業。
總之,社會有分工,職業無貴賤。萬丈高樓平地起,低就業不丟人。高學歷低就業并不成其為一個問題,而是就業難形勢下的一種正常現象。是雄鷹,總有高飛的一天。是金子,總有發光的時候。是人才,總有出頭之日。但是,沒有默默耕耘,沒有日積月累,哪來一飛沖天、一鳴驚人?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