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型。在此背景下,適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較此前有了大幅度提升,高等教育的惠及面變得更為寬廣。但隨著高等教育大轉型、大發展接踵而至的是一系列此前不曾有或者并不十分突出的問題。地處武陵山腹地,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吉首大學近年來以“立人教育”為旗號,統領學校的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工作,來闡釋自己對新的歷史時期高等教育的看法和理解,并以此構建自己的辦學個性和特色。
“立人教育”的提出和理念的確立,是基于當前高等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幾個突出傾向。一是高等教育本體價值的工具化傾向,認為培養人的目的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某些崗位的需要,完全按照崗位的要求來培養人;二是高等教育內涵構成的單維化傾向,在專業化發展的要求下,使人的其他潛能得不到應有的發展;三是高等教育的淺層化傾向,尤其忽視這種人類精神歷程對于受教育對象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的影響。
“立人教育”將人的培養和人的發展作為自己的終極目的。在理念層面,“立人教育”將自身確立為人本教育、全人教育和素質教育。這既是當代高等教育的一種理念構建,同時也是一種由吉首大學實施的具體的高等教育實踐形態。為了落實“立人教育”的理念,實現“立人教育”的價值訴求,吉首大學構建了“課程引導、環境熏陶、實踐歷練、自我塑造”四位一體的“立人教育”育人模式。
“課程引導”是通過課程教學來實現“立人”的目的。在課程引導方面,首先是構建合理的課程結構,給受教育對象以合理的營養配方和知識構成。在當下以專業為單位的人才培養模式中,“立人教育”根據各個不同專業的特點,分別設置專業課之外的“立人”所必須的各種相應的課程,使培養對象不偏食、不缺營養成分,諸如學校構建了“科學素養、人文精神、創新能力、藝術情趣、本土文化”五大通識課程群,使學生的各種潛能都能得到充分地發展。其次,是課程引導要著重挖掘相應知識領域的深度,要讓學生知道知識生成背后的人文精神和價值沖突,了解知識背后的厚度和溫度。
“環境熏陶”強調受教育對象生存的外在環境對其成長、成才和發展的影響。環境分三個維度,分別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學術環境。“立人教育”通過外部環境的營造,影響受教育對象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理解和認知,影響其價值的構建和確立。“實踐歷練”主要是將書本知識以及形成的價值觀念與實踐對接,將人才培養從與自我隔離的“知識論”狀態與受教育對象真實的體驗結合起來,通過實踐使受教育對象對知識或者價值觀念的理解變得更為深刻和生動,將知識和價值觀念與真實的生命場景關聯起來,使知識與個體的生命視域結合起來。“自我塑造”強調受教育對象的反思性的培養,強調通過個體的自我反思、自我內省,將外在的知識和能力內化為自身的心理品質和個性特質。
自2010年以來,吉首大學以“立人教育”為核心理念統領學校的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工作。為此,學校成立了專門的機構,負責組織、協調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負責向全校師生員工宣傳和介紹“立人教育”的宗旨、理念、目標和要求,經過五年來的實踐,“立人教育”深入人心,形成了人才培養的全新的格局。
學校以“立人教育”為總體理念和要求,在校內要求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后勤服務部門都應該為“立人教育”服務,徹底改變了以前那種認為人才培養僅僅是教學管理部門和教學學院的事的片面認識。各專業根據相應學科專業的特征和要求,設置相應的人才培養內容和設置相應的課程體系。學校按照立人教育的總體要求,對各個專業人才培養的各個階段和環節進行了總體設計,將“立人教育”理念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