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高大上”的外籍教師,卻是沒有相關資質的“南郭先生”,這是山東部分消費者在教育培訓機構遭遇的尷尬。記者調查發現,當前外籍教師和培訓機構市場中存在“外國人會說英語就能當外教”,“培訓機構都能聘請外教”等亂象。業內人士建議,我國應結合現有規定,完善立法管住“黑外教”。
外教市場頻現“南郭先生”
來自山東的大三學生孫予,計劃畢業后去國外讀研,就找了一家有外教的英語培訓機構學習,想重點提升口語。但學習一段時間之后,孫予覺得這家英語培訓機構的外教上課“天馬行空”,態度隨意。
“上課沒有固定的外教,每節課來一個,待不久就走了,授課內容也常常是吃東西、喝水、聊天、看手機,我感覺這樣的外教培訓要花掉近400元一節課根本不值。”孫予說。
孫予的遭遇并不是個例,記者在山東多家外語培訓機構走訪發現,部分機構所聘請的外教并非消費者所想象的“高大上”的外籍教師,而是沒有相關資質和教學經驗的“南郭先生”。
記者采訪時,多位外教坦言他們此前并未從事過教育工作,也沒有任何外語教學經驗;但在一些外語培訓機構的嘴里,他們卻成為“經驗豐富”的資深教育工作者。一位來自澳大利亞的外教告訴記者,他此前做過很多工作,但從未做過老師,上一份工作是保險銷售。
燕山大學副校長張福成在今年全國兩會上表示,類似的現象,不僅在英語培訓班、國際學校等非學歷社會培訓機構中較為嚴重,在部分高等學校,特別是國際化教育起步晚、辦學水平較低的地方高校中也普遍存在。
“黑外教”很難教出好學生
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外教成為許多語言培訓機構吸引消費者的重要“賣點”。然而,記者調查發現,當前外籍教師和培訓機構市場中存在“外國人會說英語就能當外教”,“培訓機構都能聘請外教”等亂象。同時,“黑外教”與專業外教在授課水平、教學質量上也存在較大的差距。
長期在英語培訓機構工作的崔靜告訴記者,由于市場對外教的需求不斷增加,但符合條件的外教人數有限,這種供需不平衡就導致一些機構和外教處于監管的“灰色地帶”。
此外,并非所有的外語培訓機構都有資格聘請外籍教師。崔靜說,她此前供職過的一家外語培訓機構就沒有聘請外教資質卻還是打著“外教授課”招牌。
中美合作濟南阿斯頓英語培訓學校區域外事專員馬健告訴記者,“黑外教”可能連TESOL(教授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國際教師資格)、TEFL(教授非英語母語國家英語學習的國際通用教師資格證書)等教師資格認證都沒有,要是由他們來教授課程,在培訓技能、知識傳達、口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