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被稱為“螃蟹抖抖病”的河蟹重大疫病“顫抖病”因發病后的死亡率高達70%-100%而備受國內外科學家的關注。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文教授團隊圍繞這一問題潛心研究十五載,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使得該病的發病率控制在3%以下。
據了解,中華絨螯蟹(俗稱河蟹或螃蟹)是我國重要的水產養殖品種,也是江蘇省漁業重要的支柱產業,每年僅江蘇省產值就達200多億,然而水產病害阻礙著該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河蟹重大疫病“顫抖病”發病率為30%,死亡率高達70%-100%,發病時,死蟹堆積如山,養殖戶欲哭無淚!給該產業帶來重創。2008年該病被農業部列為《動物疫病名錄》中。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文教授團隊圍繞這一生產實際急需解決的難題開展攻關,歷經15年的探索和研究,明確了一種新型的水產病原——螺原體可以引起河蟹“顫抖病”,這是國際上首次在水生甲殼動物及水域環境中發現螺原體,引起了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王文教授多次以分會主席和特邀發言人身份參加國際會議,應邀為國際知名期刊撰寫綜述,她作為唯一的亞洲成員被邀請加入國際螺原體分類標準起草委員會,并被評選為亞洲支原體學會常務理事。
十余年來,在國家科技部星火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科技廳、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江蘇省教育廳等項目的資助下,圍繞這一水產新型病原——螺原體的發現,該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從基礎研究到核心技術再到應用的系統研究體系,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發表SCI論文40篇,其中1/2是國際同領域排名前10%(SCI-Top)期刊,申請國家發明專利8項,6項已獲授權,另外兩項在受理中;授權實用新型專利3項;制訂了水產養殖疾病測報技術規范;建立了河蟹螺原體病害的快速診斷技術,研發出快速檢測螺原體的試劑盒,篩選出有針對性的、高效低毒的抗菌藥物,建立了有效的河蟹螺原體疫病綜合防治技術,重點示范應用于南京、寶應、高郵、句容、興化、常州、泗洪、蘇州等市縣,并在江蘇其他市縣及安徽、湖北、山東、廣州等地推廣應用,使河蟹螺原體性“顫抖病”的發病率降低到3%以下,累計示范應用面積120萬畝,輻射推廣面積200萬畝。
據悉,鑒于這一研究成果為推動我國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及地方經濟做出的積極貢獻,近日,王文教授團隊的成果“中華絨螯蟹螺原體性顫抖病研究及防控”獲得了2014-2015年度中華農業科技獎二等獎。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