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生源從“長期”變成“短期”,重心從學歷教育變成技能培訓,探索“學校+企業”職教服務就業模式……基層技校普遍生存困難的大背景下,泉州泉港工業技術學校闖出一片天地,也讓當地大量農村轉移勞動力受益。
近日,泉州泉港工業技術學校創業培訓班的報名者絡繹不絕,一期培訓人數只有30名,而每天平均就有10多人來報名。一位50多歲的施姓婦女帶著兒子和兒媳婦,一起報名參加創業培訓。“她還是我的老同學,多年沒有見面,想不到在創業培訓班碰面了。”技校老校長柯明發說。
創業培訓班只是泉港工業技術學校招生的一個縮影,該校一年培養兩三千名學生。作為一所民辦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其位置相對偏僻,從2006年開始,該校招不到一名全日制生源。當下,許多基層技校生存不易,該校如何生存下來并通過轉型闖出一片天地,又面臨著哪些困難,記者進行了調查。
放下身段
轉型職業技能培訓闖出一片天地
9月底,記者走進泉港工業技術學校,五六名學生正在培訓叉車課程,現場機器聲轟鳴。教練劉宏亮說,這里每年培訓出三四百名叉車司機,供不應求,入職月薪都在3000元之上,附近企業如聯合石化、福海糧油等都慕名來要人。
與該校招生紅火情況相比,距離不遠的泉港職業中專學校,年招生規模也曾達四五百人,但是從去年開始很難招到學生。“職專是公辦校,我們是民辦校,公辦校固守著學歷教育,而我們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從事職業培訓。”泉港工業技術學校校長柯龍俊一語中的。
記者了解到,從上世紀末開始,隨著高校擴招以及職業教育觀念的滯后,職業院校招生越來越困難。在此背景下,泉港工業技術學校也不能獨善其身。該校曾有200多名全日制學生,但是從2006年開始,當地初中生源基本選擇普通高中,該校一個全日制生源都沒有。
何去何從?泉港工業技術學校根據市場需求,從學歷教育向職業技能培訓轉型。柯明發說,城鎮化帶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去年泉港就轉移了7500多名農村勞動力,這些人需要崗前、在職培訓,而工業化也需要高素質勞動力,因此技能培訓大有可為。于是,該校側重技能培訓,生源從“長期”變成了“短期”。
林城原是泉港煉油廠的搬運工,兩個月前,他辭掉了原來的工作,自費2200元到泉港工業技術學校培訓駕駛叉車。“從普工到技術工人,這是我職業生涯的一大轉變。”林城說。
曾在峰是泉港富興鋼貿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電工,他在該企業上班20多年。今年5月,他免費參加泉港工業技術學校電工培訓,拿到了電工技術中級證書。回到企業后,他的月工資立即漲了300多元。“我們一線工人雖然有實際操作經驗,但是欠缺理論知識,這樣的培訓很受益。”曾在峰說。
據了解,從2003年該校開始轉型至今,兩萬多人次學員接受培訓,農村轉移勞動力占了三分之二,這些培訓不少都是免費。泉港區人社局勞動管理股負責人鄭建煌說,政府以購買服務的方式提供職業教育培訓機會,每年投入100多萬元。雖然沒有了全日制生源,但是技校轉型闖出了一片天地。
抓住市場
探索“學校+企業”職教集團方式
“現在平均每天出庫50余單,網上銷售的年收入近10萬元,是創業培訓幫了我大忙。”泉港山腰街道的“網商”莊義雄曬出了成績單。
隨著網絡購物的興起,原本從事土特產實體經營的莊義雄,萌生了開網店的想法,但苦于沒有經驗,也缺少相應的網絡技術。去年年初,他報名參加了泉港工業技術學校舉辦的“網絡聯盟商店”創業培訓班,掌握了有關電商營銷等知識。半年后,他開起自己的淘寶店。“以前經商,都是憑個人感覺。參加完創業培訓,我現在做事更有條理了,也懂得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尋找機會。”莊義雄說。
由于國家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近年來自主創業成了許多人的擇業選擇。但是,如何創業、如何少走彎路,許多人需要分享創業技巧。緊扣市場需求,泉港工業技術學校開設了創業培訓班。截至目前,共培訓學員600多人,成功扶持創業80多人,帶動就業900多人。
創業培訓班、八方商學院、高級工培訓班……目前,泉港工業技術學校專業設置越來越豐富。記者了解到,原來,該校只有電工、計算機和電子維修3個專業,滿足不了社會需求。為了敏銳捕捉市場信息,該校創辦了泉州八方人力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從一線就業市場上及時獲取信息,再根據這些信息來設置專業,同時又可提供就業服務。“公司成立后,大型招聘會我都會去,這有助于分析就業市場供需雙方的變化,提高專業設置的前瞻性和針對性。”柯明發說。
“泉港以石化產業為龍頭,還有紡織、鞋業、食品等產業,因此學校培訓種類要全,不然‘吃不飽’。”柯明發說。根據這些產業特點,該校設置了化學分析工、食品檢驗工、細紗擋車工等專業,以“訂單式”培養的方式,將農村轉移勞動力培養成企業所需人才。同時,對在崗職工進行培訓。這些培訓大多由政府買單,讓職業教育專業結構和地方產業結構相吻合。
“職業教育的痛點之一,就是教育與市場脫節,學校專業設置不是跟著市場走。”柯明發說,“我們的突破在于‘學校+企業’方式,相當于職教集團,這是民辦校的靈活性所在,初步解決了產教融合的問題。”
瓶頸待破
期望實現中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
泉港工業技術學校,是一所民辦校,其所受待遇與公辦校相比有一定差距。
近日,泉州市首批家庭服務類職業(工種)4個統一鑒定統考點公布,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晉江華僑職業中專學校、南安職業中專學校入選,這些學校都是公辦校。泉港工業技術學校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由于一些硬件條件需要整改,未能入圍首批名單。柯明發說,民辦校由于身份原因,在投入、師資方面尚無法與公辦校相提并論,二者不在同一起跑線上,無法享受同等待遇。首批4個考點都是公辦校,而且泉州北部地區無法覆蓋,不利于職業教育平衡發展。
此外,師資也是一道難題。由于民辦校與公辦校的體制不同,教師養老保險、職稱評定等方面都存在差別,因此教師很難招聘到,只能從社會上尋找兼職老師。目前,泉港工業技術學校只有20多名專職老師,其他100多名兼職老師主要來自高校和企業,平均一天講課費就要支付四五千元。“雖然負擔很重,但是民辦校難招老師,我們只能高薪請人,別無他法。”柯明發說。
還讓這所技校困擾的是,泉港職業中專學校與其都屬于同一縣域內的中等職業教育院校,招生、培養目的都基本相同,但是,二者在招生政策、經費標準、編制標準以及職稱評聘等方面存在不平衡。柯明發表示,中等職業教育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基礎,為了避免同質化競爭,二者可以實現資源共享。泉港職業中專學校有設備、教師等優勢資源,泉港工業技術學校有管理、市場運營的經驗,二者整合對于泉港中等職業教育來說無疑是一個大利好。可由誰來組織實施,目前尚屬疑問。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