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概況描述:
小學一年級學生,剛剛結束幼兒園的生活,邁入小學校門,對于小學的“學習環境”、“學習內容”與“作息時間”產生了極大的不適應。從以“玩”為主的生活方式轉變成以“學”為主的生活方式,學習壓力驟然加大,有些無所適從,但由于年齡特征,感受不到壓力。一年級的孩子自我意識處于上升階段,所以應注意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與學習興趣。
科目知識點:
語文:漢語拼音、認字、字詞造句、古詩背誦、看圖說話
數學:100以內數與運算(加減法)、大小比較、識別圖形
英語:26個英文字母、簡單的問候語及對話、動詞詞匯英文認識
年級常見問題:
簡單的粗心,難的不愿動腦筋。題目做的慢,不是不會做,而是不想做。
拖時間,做作業一會兒洗手,一會兒小便,坐不住。
問題一:精力不濟
現象:部分小學生在上課時上午第一、二節課,精力比較充沛,聽課非常精神,記憶和理解都不錯,但是到了三、四節課就打哈欠、犯困,聽課效果也受到影響,不能很好領會老師的意圖。由于睡眠不足引起的疲勞,老師也很難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
建議:孩子入學后,家長要有意識地調整孩子的作息時間。一年級學習任務不重,沒有必要搞疲勞戰術,但一切都要正規起來,不能想幾點睡就幾點睡。保證充足的睡眠,孩子才有精神從事第二天的學習。
問題二:“四二一”綜合征
現象:一位老師介紹,班里一名同學小文,姥姥、姥爺從一年級就整天按部就班地接送她,對她百依百順倍加疼愛。小文現在上五年級,對為她付出很多的姥姥姥爺卻特別蠻橫,對老人斥來呵去,十來歲還不懂得體諒老人,尊敬老人。在生活方面,小文也是一塌糊涂,事事依靠長輩,自理能力很差。
建議:這名同學是典型的“四二一”綜合征,在家中祖父母、外祖父母四位老人,父母兩位大人都圍繞著一個孩子轉,對孩子過于遷就、嬌慣,孩子錯失了養成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的良機。
專家提醒新生家長,小文的這種行為值得一年級家長重視:孩子剛入小學,家長千萬不要以為“只要學習好,就一好百好”,放松了對孩子其他方面的培養。家長應該借助孩子入學這個機會,讓孩子懂得自己長大了,有意識地讓孩子獨立做一些家務,引導孩子懂得尊敬老人、幫助別人等傳統美德,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問題三:成績差家長罵
現象:入學后,各種小測驗、小考試成了學生的家常飯。一年級知識簡單,不少同學都能得滿分,如果考不到滿分,有的家長就沉不住氣了,先問孩子:“別人能考滿分,你為什么考不好?”再教訓孩子:“怎么這么笨,就你分數低。”家長恨鐵不成剛的呵斥,往往讓新入學的孩子感覺無所適從。
建議:小學階段最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行為習慣,為將來打下基礎,家長切不可以分數論英雄。一年級的知識不是很復雜,一些學生考不好往往是由于粗心,而不是聽課能力、理解能力有問題。家長不分析試卷就大發雷霆,對孩子又打又罵,很容易挫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讓孩子失去自信。這對剛剛接觸學校的小學生是非常不利的。孩子分數低了,家長要分析試卷,查出孩子失分的原因是什么,幫助孩子改正,鼓勵孩子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就可以了。
問題四:不被信任
現象:一位媽媽在給孩子整理書包時,發現孩子的練習冊不見了。孩子告訴媽媽老師收上去了。媽媽卻不相信孩子的回答,再三追問。剛上一年級的孩子只有6歲,看著媽媽一遍又一遍地問,自己也蒙了,反問:“什么是練習冊呀?”這位母親著急地當著孩子面給老師打電話,核實練習冊確實被老師收了,這才放心。
建議:這位家長屬于典型的不信任孩子。家長首先應該相信自己的孩子。畢竟由幼兒園到一年級,孩子們都覺得自己長大了,家長的這種不信任將傷害孩子的自尊。家長完全可以相信孩子,或者暫且先聽孩子的,再避開孩子給老師打電話核實。
另外,有家長當著孩子的面說老師的種種不是。或許家長是無意識的,但對孩子的影響卻很大。孩子知道家長對老師的不滿后,往往對老師也會產生抵觸情緒,對老師所授科目產生抵觸心理,最后受影響的還是孩子。
問題五:盲目報班
現象:部分家長教育意識很濃,開學沒幾天就向老師透露,想給孩子報個數奧補習班、英語輔導班,想讓孩子多學點知識。
建議:報輔導班還是應該針對孩子的情況因人而異,家長千萬不要跟風。以數奧為例,部分學生感覺學校學習相當輕松,甚至有些“吃不飽”,加上自己又有興趣,可以考慮報班;有的學生本身學習就非常吃力了,再參加各種輔導班就力不從心了。
問題六:多買練習題
現象:很多家長都抱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在孩子入學之初就買一堆輔導資料,讓孩子吸收“營養”,這些輔導材料以練習題、測驗試卷為多。
建議:一年級學生缺少的并不是以練習為主的教輔資料,而是一些幫助閱讀的書籍,這對提高孩子的理解力、表達能力都有積極作用。家長在給孩子選擇課外書時不要用大人的眼光選擇,應當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選孩子感興趣的書,這樣他們才喜歡讀。
問題七:教育“太超前”
現象:多數家長希望在學習上幫孩子一把,在上新課之前幫孩子預習,下課給孩子復習。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有的孩子由于非常熟悉新知識了,上課就不再認真聽講,影響別人,老師還要分散精力維持紀律。
建議: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在學習上確實需要家長幫助,但是家長一定要把握好“度”。在輔導孩子預習時,應該側重幫助孩子了解與課文有關的背景材料。例如老師第二天講古詩,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查閱詩作者的年代、生平等個人背景,以及詩中所展示的景物、人物的相關信息;課后復習時,家長應輔助孩子理解、背誦。
學習指導:
學習興趣的培養
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注意力不易穩定、集中,意志力比較薄弱,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感興趣的會全神貫注,不感興趣的則心不在焉。上課不專心聽講,老師批評,家長責備,他們上課時像是被捆住了手腳,束縛了思維,完全處于被動地位,上一堂課下來又苦又累,往往從小產生厭學情緒。如果能夠讓孩子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小培養起他們的強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對孩子們來說,將受益終生。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必要保證。
1.尊重孩子的興趣。
孩子好比各種的樹苗,有的像松柏苗,有的像楊柳苗,有的像榕樹苗等,不論是什么樹苗,都可以長成各種各樣的材料。做父母的責任,并不在于強迫孩子學這一樣,不學那一樣,而是應該多給孩子一些自由寬松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去選擇感興趣的、喜歡的事。例如,有些孩子喜歡動手操作,搞一些小制作。而家長就認為這與學習無關,就加以阻止,限制他們,不準他們做。其實.孩子在制作的過程中也需要動腦,不懂的時候,他們就去查閱有關的資料和書籍,這就是學習的過程,這樣的學習孩子還會學得自覺、開心,況且在這樣的活動中,不僅使孩子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又能提高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家長要根據孩子的這個興趣特點,為他們提供有關的書籍,創造機會讓孩子參加一些有益的活動和比賽。
2、每次學習時間不宜過長
當前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普遍過高,他們希望孩子學習、學習、再學習,只要孩子端坐在書桌前,不管其效率如何,父母就感到欣慰,因而總是催促孩子“坐好一一開始學習”。殊不知,這種做法很危險。無視孩子的心理特點,任意延長學習時間的做法會使孩子把學習和游戲對立起來,厭惡學習,對學習沒有興趣,還會養成磨蹭、注意力不集中的壞習慣。因此,家長切莫目光短淺,舍本逐末,不能忘記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是頭等大事。
3、鼓勵孩子獲得成功。提高子女的成功感。
成功是使孩子感到滿足,并愿意繼續學習的一種動力。孩子一旦獲得成功,就感到滿足,并愿意繼續學下去。因此,家長應該鼓勵、引導孩子,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每個孩子的智力、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家長應該全面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為他們去制定一些容易達到的小目標,這樣可以使孩子覺得能夠做到,他就有信心,有動力去做,就會獲得成功。當他體現到成功的樂趣時.就會有興趣,有信心去實現下一個目標。隨著一個個小目標的實現,孩子就不
4、適當利用“報酬效應”激發學習興趣
在做功課時,有想睡覺、看電視、吃零食等的誘惑時,就可反用此法。設定在達到某個目標或階段后,以獎賞的形式來滿足欲望,就是說只有達到規定的程度之后才可做期盼的事情。如此一來,孩子可能為了及早得到獎賞而專心致志地學習,并盡可能縮短學習時間以求得滿足。像這樣快樂的記憶比被迫強記更牢靠、更持久。但此種方法不可濫用,要適度,否則適得其反。
學習興趣是推動孩子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動力,它能夠促使孩子自覺地去學。一般來說,孩子的學習興趣與他們的學習成績、學習信心是相輔相成的。孩子對某門功課有興趣,學習成績就會好,學習信心就會足。因此,對孩子學習興趣的培養很重要。
一年級學生剛進入小學學習,他們的學習觀念淡薄,還不知道知識和學好知識對自己意味著什么,尚未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對于剛入學的孩子來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培養學生認真準備的習慣
一年級學生大多只有六、七歲,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自理能力,家長應是根據孩子的課程表,輔助孩子帶好每天所需的學習用品,隨時指出孩子哪些改正,漸漸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準備習慣。
二、培養學生專心傾聽的習慣
一年級學生好動、注意力不易集中,尤其是剛入學時,40分鐘的數學課對于他們來說一時很不習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應想方設法運用各種手段來激發學生認真傾聽的好習慣。
其次是認真傾聽同學的發言。一年級小朋友剛入學時最大的一個弱點就是當別人發表意見時,不懂得如何人認真傾聽。有的一心想表現自己,他高高地站起來,邊舉手邊不停地喊“我來,我來”,有的隨心所欲地看書,有的甚至吃零食、玩玩具。多次及時的提醒與交流評價,學生能逐漸養成認真傾聽教師和同學發言的好習慣。
三、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習慣
一年級學生的注意隨意性強,他們往往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能集中注意,認真觀察,而一些在他們看來乏味的東西則不免會心不在焉。針對學生的這些特點,在課堂上我們應該細心地指導他們參與學習,通過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
四、培養學生認真閱讀課本的習慣
良好的看書、用書習慣應從一年級起培養。在孩子學習時,應用講故事、做游戲的方法引導他們閱讀課本,并適量的摘錄一些圖片,形成感觀上的認識,同時告訴孩子這些圖畫都能從書本上找到,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五、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從一年級起就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乃至一生的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培養學生從小就養成認真思考、沉著冷靜的良好習慣,而不能形成一種人云亦云的惰性心理。在課堂上,讓學生“先自己動動腦筋,等會兒交流時聽聽別人的想法是不是跟你一樣?”“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見?”“比比誰的想法更有道理?”并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獨立思考、相互交流、相互補充、共同評價。在一次次的訓練與培養中,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會慢慢養成的,當然要注意千萬不能操之過急,否則易造成學生心靈的創傷和懼怕學習的。
每個孩子是一本書,是一朵需要悉心澆灌的花,是一支需要點燃的火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成長必不可少的內在因素,同時也將伴隨他們一生的學習與生活。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我們小學教師、特別是低年級老師義不容辭的職責,吾將不厭其煩地悉心指導。
作為一個新晉小學生的父母來說,面對的是陌生和全新的環境,跟孩子一樣,父母也在摸索中。很多父母也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有很多疑惑和不解。到底什么辦法對孩子來說是好辦法哪?年級的正規學習則更詳細更規范。孩子如果對學習產生疲勞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成績的提高,危害相當的大。于是,我摸索了一些方法,也算盡了做父親的一份心吧。
1、課堂學習
給孩子更科學的建議,幫助孩子提高聽課的注意力和效率。老師一直對我們說,上課很守紀律,注意力也很集中,可還是出現了某些知識點沒注意和掌握不好的情況,請教孩子的奶奶之后(當了幾十年教師的退休小學校長)才明白,作為一個6、7歲的孩子,能完全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其實也就15—20分鐘,自制力比較強的孩子也不會超過25分鐘,可是現在一堂課45分鐘,要求孩子整堂課都集中精神,顯然是不現實也是不科學的。這樣合理分配時間就顯得尤其重要了。我跟丫丫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就反復叮囑她,課堂上一定要注意的三個問題,首先是講新課的時候一定要完全集中精力,其次老師講解考試卷的時候,對自己出現問題的部分也要格外注意,最后實在搞不懂的,下課馬上問老師,不要膽怯,為了鼓勵她,我告訴她,老師特別喜歡提問題的孩子。
2、作業和考試
平常孩子做作業的時候,我的方法是讓孩子獨立完成,家長不要每題都幫孩子分析解釋。實在不會的問題,留在作業完成后統一解釋,這樣能幫助孩子建立獨立思考的好習慣,減少依賴性和惰性,對孩子提高很重要。孩子有不明白的問題,家長不能很隨意的對自己也不熟悉的問題做出解答,應該反復求證,確定正確答案再給孩子講解,一方面給孩子做出學習很嚴謹的表率作用,二來還避免給孩子錯誤答案之后,糾正起來事倍功半的尷尬。而考試孩子出現成績不理想的時候,不能簡單的評價孩子是粗心什么的,因為這樣會掩蓋許多小問題,等累積多了,爆發出來,那解決起來才是真正的**煩哪。為了避免問題累計,我把丫丫在作業中、考試中的錯題都詳細的記在本子上,加上自己的評語。這樣能時不時的在孩子以后的學習中拿出來,反復測試孩子,有問題的話就能有目標,有重點的解決,就不用發愁孩子該考試不知道從哪里下手幫孩子復習的問題了。
3、讀書,識字和寫字
現在小學都提醒家長,監督孩子每天早晨讀書半小時,其實這個方法可以靈活變通,不必死守一條規矩,只要達到目的就好。開始的時候,我也是讓小姑娘每天早晨6:30起床讀書,可是忽略了孩子自身的特點,小姑娘每天早晨起床,都無精打采的,讀書像蚊子哼哼一樣聲音很小,本來她很享受的讀書時間,也變成了受罪時間。我和丫媽果斷改變方法,即然這樣,不如讓孩子多睡一會兒,讀書時間也從早晨挪了中午。讀書的時間沒有硬性規定,感興趣的書可以多讀幾段,不感興趣的,可以少讀,但是最起碼讀完完整的一篇文章,要讀出聲,要把感情融入到里面,注意聲調的抑揚頓挫。我也會挑選一些孩子感興趣的書,每天給孩子讀一段,給孩子做個示范,這樣讀書時間又變成了孩子的歡樂時光。
讀書多了,對于孩子識字有很大的幫助,孩子的識字量也會直線上升,但是跟有些家長交流的時候,他們覺得孩子不會寫幾個字,很苦惱,總想辦法讓孩子多寫幾個字,這種想法,我是堅決反對的,我一直認為,大多數家長并不具備老師的能力,教孩子的方法不可避免的存在更重差錯。尤其是寫字方面,正確的筆畫和寫字的方法對孩子今后是否能寫一筆好字,相當的重要,絕對不能小視。而老師就是孩子最恰當的指導者,家長只是教育的輔助者,千萬不要越俎代庖,做出拔苗助長的事情來。我認為,孩子可以多識字,但是不要強逼孩子去寫字,跟著教學大綱和老師的指導,掌握正確的寫字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當然,如果自己有足夠的水平,超前一點兒我認為也沒什么不妥。
孩子剛上一年級,在家長的從容下習慣了,很難一下接受很正規的學習生活,所以會出現很多不適應的問題,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第一是作息時間不適應。
在幼兒園沒有嚴格的上、下課時間規定,比較自由,中午還可以午睡。而上了小學就要嚴格遵守時間安排,早上不能遲到,上課時不能自由活動,中午也沒有休息時間了。對這一變化家長必須重視,幫孩子樹立時間觀念,同時為了保證精力充沛,晚上要讓孩子早點睡覺。孩子在家里完成作業時也應該注意培養他的學習習慣,不要邊學邊玩,可以以15至20分鐘為一個學習時間段,在這段時間內只能專心做功課,不能三心二意。但同時家長要注意,不要一開學就逼著孩子加班加點學習,一年級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第二是學習內容的變化。
幼兒園的知識以玩為主,上了小學就以學知識為主了,學起來沒那么輕松。這時家長需要向孩子講道理,要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是要學習知識的,學習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有吃苦的準備。但學習中也有很多樂趣,付出了努力就會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博學的人。
第三是學習中會遇到困難。
當孩子遇到學習困難的時候,往往會情緒低落,這時家長不能火上澆油,不能批評孩子,而應該多鼓勵多幫助,絕不能使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可以先降低要求,告訴他,你現在做得已經很好了,繼續努力。發現孩子有一點進步就要大力表揚。老師在學校發的小紅花、小紅旗家長不要不當回事,要作出很驚喜的樣子,幫孩子細心保存,這樣就可以鼓勵孩子爭取更大的進步。為了幫孩子學習,家長還可以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和孩子聊天,問問他今天老師教了什么,這是一種很好的復習方法。
第四是環境的變化。
剛上一年級的孩子對陌生的環境需要適應過程,家長要鼓勵孩子多幫助別人,多交朋友。另外,家長一定不能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對老師和學校的不滿,這樣容易使孩子失去信心。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