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并列漢族四大傳統節日。亙古至今,人們會在這一天舉行各種形式的慶祝活動,鷹潭也不例外。其實,賞明月、吃月餅只是中秋習俗的一角,還有許多已經消失的習俗,很多人都不知道。這里講述的三個習俗,是我小孩候親身參與的一個習俗活動。
●習俗之【拜月】
中秋拜月是已消失的習俗之一,在民間,有些地方也叫“請娘娘”。中秋拜月方式很多,或向月跪拜,或供月光神祃,但都把神像供或掛在月出方向,擺上供品,包括柚子、芋頭、香蕉、菱角、花生等。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這是一句諺語,意思是說拜月時,男子不能參加。由于古代男尊女卑思想,男子是不能給女子下跪的。月宮的嫦娥是女性,因此拜月時男子不能參加。
“拜月”,是一種很莊重的儀式。在夜深月明之時,四周寂靜,擇一清靜無風之所,熄滅燈光,所有人端坐,心誠,不能有絲毫雜念,連小孩都不能大聲喧鬧,來回奔跑。“拜月”開始之時,必燒頭香,點香燭,婦女先拜,兒童次拜。關于“拜月”,很多參拜的人都希望月神顯靈,預示全家人幸福平安。怎么才知道“月神”顯靈呢,主要是看香燭的火焰,如有微風吹來,火焰就會吹向一邊,據說這是月神在開始顯靈了;這時,大家又接著輪流去拜。更期盼的是第二步:婦女們會用手架著一個竹簸箕,在供品之上,據說“月神”在享用供品之時,竹簸箕就會有規律地不斷“點頭”,神乎其神。
其實,現在想一想,這個儀式只是一種心理感應,參加儀式有很多人,只要稍微走動,就會形成微風,香燭的火焰自然向斜;而架竹簸箕,考的卻是耐性,時間長了,手會酸,自然就架不住,也就請不來“月神”。而請不來“月神”,大家又總以為自己心不誠。
現在,大家都知道這是迷信,一些年長的婦女去世之后,這個習俗也慢慢地消失了。
●習俗之【趕天狗】
“趕天狗”,民間也叫“趕豺狗”。《余江縣志》記載:燒瓦燈之后,小孩執火把(用稻草扎成的),在屋前房后行走,邊走邊喊“趕豺狗呀……”為的是保家里六畜平安;在以前,年長者還拿出鳥統、土炮,朝天鳴放,很是熱鬧。
后來,“趕豺狗”也慢慢變成了一個村莊的集體活動。在深夜11點左右,全村的青壯年男子,一起集合,從村口向外跑,要圍著整個村莊跑一圈,跑的時候要敲鑼打鼓,大家還要高聲呼叫,有時還要拿竹桿,邊跑邊打地,就是要弄出巨大的聲響,要把野獸嚇跑。這樣的活動儀式預示著整個村莊六畜平安、人丁興旺。
現在,青壯年男子基本都外出了,這樣的活動大多停止了。有的村莊還會組織幾個在家的青壯年男子,在村口敲鑼打鼓,舉行一個簡短的儀式。
●習俗之【摸秋】
“摸秋”,是以前很流行的一個習俗。參與的主體主要是小孩子。
秋天正是收獲的季節,田野里,甘蔗甜了,豆子黃了,柚子、桔子也熟了。
以前小時沒什么吃的,到了中秋的深夜,幾個要好的小孩子結伴,一起去“摸秋”,其實就是去田里偷點東西吃。那時大人們都會交待小孩子:出去“摸秋”,就是吃一點,不能吃得太多了,更不能把東西偷回家;二是不能害了人家,把人家田里的東西搞到亂七八糟,影響人家的收成。
對于“摸秋”,大多村民心里都很平淡,自己家里也有小孩子,吃點沒啥,有的村民還高興,認為小孩子到自家地里“摸秋”,是因為自己的莊稼長得好。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各家各戶東西都吃不完,中秋“摸秋”的習俗已基本消失了,留下的只有“偷”。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