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據《關于“十二五”期間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的部署和要求,教育部將36所中東部地區申報設置本科學校,9所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民辦本科學校名單向社會公示。根據這一調整,全國有18所學院更名為大學,新設17所本科院校。
大學更名的新聞每次爆出都會引發公眾熱議。中國青年報的調查顯示,64.9%的受訪者直言高校改名是“換湯不換藥”的“面子工程”,67.7%的受訪者認為高校改名是為了增強招生吸引力,64.8%的受訪者建議高校與其忙于改名,不如努力提升科研水平。
不過,如果高校更名百害無一利,教育部門自然會叫停。之所以沒有如此,或許就在于冀望通過學校更名“配置”高等教育資源,使其更均衡。
6年間,我國共有472所高校改名,占高校總數的23%。而這些更名的學校多數集中在山東、河北等教育大省,根據教育部2014年公布的數據,全國共有112所“211”學校,分布在31個省市。從各省市擁有的“211”高校數量看,北京有24所居首位,江蘇11所和上海9所分別排在第二、第三位。39所“985”高校,僅分布在18個省市。排在前四位的是,北京8所,上海4所,陜西和湖南均3所。
從這個數據看,山東等高考大省,優質教育資源十分欠缺。從各省市人口數量與普通高校數量的比例也不難看出各地教育資源不均衡,廣東當地人口10430萬人,擁有125所高校,平均83.4萬人才“擁有”一所高校。四川和河南緊跟其后,分別是82.9萬人和77.7萬人。而在北京,只要23.3萬人就能“擁有”一所高校。看了這些數據再對比教育部公示的數據,也就不難明白教育資源配置的難處。
但筆者以為,單憑借高校更名來為教育資源配置糾偏遠遠不夠。有媒體報道指出,真正通過改名變“牛”的學校不過十所左右。很多高校雖然通過改名解決了生源等問題,但并沒有提高教育質量,社會公眾反而對頻繁改名的高校沒有好感。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大學校長婁源功說:“河南一億人口,兩百多萬大學在校生,沒有一所‘985’高校,沒有一所教育部直屬學校,沒有一所中央財政直接支持的學校,沒有一所中央財政直接支持的科研院所。”教育公平最重要的是教育資源均衡,而名校的建設,單靠改名后地方的財政支持遠遠不夠,它更需要中央從頂層上進行規劃設計和資源支持。
大學更名,難免讓人聯想到民間試圖通過改名來扭轉宿命的習慣,均衡教育資源萬萬不該靠此方法。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