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關于2015年列入教育部專家考察的申報設置高等學校的公示》又將高校更名的議論推到風囗浪尖。
中國高校的“更名之風”有愈演愈烈之勢。據媒體報道,近6年來,我國共有五百多所大學更名。"學校"改"學院","學院"改"大學";小地方改大地方,大地方改"中國",從“農業”“紡織”等詞改成“科技”“理工”等熱門詞,總而言之通過更名,校名更加高大上。盡管其間也有些高校的更名遇到麻煩,如前幾年杭州師范學院希望改名為“杭州大學”,招致原杭州大學校友的強烈反對,最后成為"杭州師范大學”;瀘州醫學院改名為四川醫科大學,盡管其間坊間抗議聲不斷,四川大學也給教育部發函表示反對,要求提起行政復議,但因為已在這次公示之中而極有可能成功。
本來校名就像人名、地名、公司名一樣,只要不重名,只要合法合規,不影響社會風化就應任其選擇。如果學校因為規模擴大了或者定位改變了等原因要改名,也是很自然的事兒,世界各國也都有高校更名的先例。總之大學取名和改名是高校的權利,不論是大學、學院,還是分校,校名并不妨礙其大學在社會上的地位,如大家知道的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并不影響其在公眾心目中世界一流大學的聲譽和地位。
近年來有如比多的高校熱衷于改校名,其背后折射出的社會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首先,高等教育行政化管理是高校更名之風的主要推手。一方面是由于當前對高校的評價主要還是行政評價為主,把大學、學院、學校分為不同層次。學院和大學的區別在規模、學科設置、專任教師等各個方面均有體現,大學高學院一個檔次,學院高學校一個擋次。通常,如果學院更名為大學,或學校更名為學唍,就是可以獲得政府更多的投入,從某種意義上意味著教育部以及社會各界對其辦學水平的認可,學校在其學科、專業設置、師資聘用中,也將擁有更大空間,這無疑有利于高校的發展。另一方面是教育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的“政績工程”思路的支持和驅動。如這次公示中的瀘州醫學院改名四川醫科大學,是《瀘州“十二五”規劃綱要》重點任務之一,同時瀘州市委專門成立“推進瀘州醫學院新區建設和更名工作領導小組”,市委書記任組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教育體制的改革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我們和先進國家的教育科研仍存在較大差距,如何使高等教育真正去行政化管理,仍然是我們面對的挑戰性課題。
其次,高校的更名之風反映出大學辦學者的浮躁不安和急功近利心態。作為大學管理層,理應多下點功夫提高辦學質量,但由于有了通過校名“升格”就可以提高社會“聲譽”、達到面子更好看,招生更容易等功利性目標,顯然希望能更改校名的書記、校長們就多了起來,甚至個別高校負責人更希望身份從“院長”晉級為“校長”從而提高行政級,同時還有可能占有更多科研經費與項目審批的機會。因此只要這種“更名紅利”的存在,仍會有不少高校千方百計地抓住“更名”這種辦學捷徑。
再者,高校的更名之風能有市場與招生有關,通過一個更好聽的名字就能招來更多的生源。一所高校,從學院更名大學,辦學質量并沒有變,可當年的招生就可能提高錄取分數好幾十分,反映出公眾百姓“以名取校”的思維定式,說明我們整個社會如何修養得更加成熟值得深思。
中國的高等教育應該是高水平且特色鮮明的,應該是“百花齊放”而不是“千校一面”。顯然,高校更名容易,名副其實很難。希望我們的教育管理部門、大學管理層和全社會要遵循教育規律,在高等院校優化學科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上多下功夫,通過體制機制改革,通過扎實的苦練內功而不是投機取巧式的改名,來激發高校內生動力和活力,從而真正實現由高等教育的大國向高等教育的強國的轉變。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