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9月初,美國哈佛大學物理系網頁上發布了一條一句話消息“尹希晉升到正教授”,這短短一句話背后的信息量可大得很。
在此之前,莊小威教授(中國科大少年班畢業)34歲成為哈佛正教授,田曉菲教授(13歲考入北大讀本科)35歲成為哈佛正教授,蔡天西教授(中國科大少年班畢業)35歲成為哈佛正教授。如今,隨著同樣來自中國科大的31歲尹希正式晉升為哈佛大學物理學正教授,歷史上最年輕的哈佛華人正教授記錄又一次被改寫了。
翻檢尹希的成長履歷,他12歲時從北京八中少兒班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成為該校最小的一名學生,并于17歲時完成中科大的五年制本科教育。然后,在他23歲的時候(2006年),尹希獲得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2008年成為哈佛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副教授,2015年9月正式成為哈佛物理系正教授。
從少兒班到少年班,再到23歲的哈佛博士、31歲的哈佛教授,這一個個關鍵詞,讓我們不難洞悉這位年輕科學家成長、成才與成功背后的中美元素。
首先,從優秀人才的早期發掘與培養上說,中國的基礎教育確實相當成功。不論是34歲的莊小威教授、35歲的田曉菲教授、35歲的蔡天西教授,還是31歲的尹希教授,都是年紀輕輕就從中國的中小學里脫穎而出,最終被中國科大少年班錄取,或者被北大破格錄取。他們的成功,說明我們的基礎教育,在人才培養、因材施教方面做得其實并不差。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這幾位優秀的科學家,最終都是在美國、在著名學府哈佛得到破格提拔,30歲出頭就成了哈佛正教授。有意思的是,哈佛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據稱是Noam David Elkies,他在1993年被晉升為正教授時年僅26歲。老實說,名滿天下的哈佛,在“不拘一格降人才”方面,比我們還要用心得多。
我們中國人有句老古話,叫做“英雄不問出處”。但細究起來,我們其實還是蠻喜歡問英雄的“出處”,有的人甚至恨不得把英雄們的祖宗八代都挖出來審視一遍才肯罷休。在這方面,我以為美國人倒是比我們更加“英雄不問出處”得多。我本人在美國和加拿大混了十多年,也曾多次去哈佛“朝圣”,耳濡目染了他們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很多奇聞軼事。誠如有人所道,“哈佛校園里,不見華服,不見LV包,不見化妝,不見著名牌的教授學生,不見豪車接美女,更不見晃里晃蕩,只有匆匆的腳步,堅實地寫下人生的篇章。哈佛不是神話,哈佛只是一個證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負、理想的證明。”
只有在這種“英雄不問出處”的文化氛圍下,“拼爹”、“拼干爹”、論資排輩才能失去市場,年青的優秀人才才能真正脫穎而出,而不至于輸給批條子、拉關系、走后門等等“潛規則”。在這方面,我以為哈佛的成功經驗,就很值得我們好好借鑒一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