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西大新生開學遇到下雨,一位家長的衣服被淋濕,手中提著行李和生活用品。
核心提示
又到一年秋季開學季,這幾天,南寧市各大院校迎來新生入學潮;走在校園里,隨處可看見一張張稚嫩的臉孔,而在新生們的旁邊,則是替孩子扛著行李,或拿著入學通知書的父母,父母送孩子上學已成為大學里很平常的一道風景線。
那么,父母送孩子入學,是正常關懷的表達,還是溺愛的表現呢?有家長稱,有時間送孩子上學是愛的表現;而沒時間還硬是擠出時間來送則是溺愛的表現。不過,專家則認為,陪伴子女度過人生的每一個重要階段,是父母的權利,也是愛的表達,但父母應當讓孩子在陪伴中學會獨立。
現象
現象1
半個月前就為她準備
上學的生活用品
“請問這是入學報道處嗎?”大學新生覃宇菲問。覃宇菲,今年被廣西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學專業錄取,而站在她旁邊的則是她的父母。覃宇菲家在桂林,為了能順利入學,他們一家三口提前一天來到南寧,在賓館休息一晚后,早上連早餐都來不及吃,父母便陪著覃宇菲趕著到學校注冊繳費。“這是孩子第一天入學報道,當然要準時準點。”覃宇菲的父親覃先生告訴記者。
其實,早在半個月前,覃先生夫婦開始為女兒上大學做準備,除了準備保暖衣物、棉被外,還替她備齊各類生活用品,而在學校的注冊現場,覃先生和女兒分別拿一個行李箱,母親則手拿電腦包。
覃先生說:“女兒第一次出遠門,很多東西都不懂,社會經驗也不足,我們必須得陪著來。”對于父母陪她來上大學的行為,覃宇菲表示非常感動,因為面對陌生的環境,自己心里也沒譜;另外,父母工作一直很忙,一家人很少有機會出遠門走走,“可以借這個機會,讓爸媽在南寧逛逛,到處看看再回去。”覃宇菲說。
現象2
一家人來送
他覺得有些反感
有大學新生覺得父母來送入學很感動,但也有學生覺得不開心,甚至有些反感;小梁就是其中之一。小梁說,盡管已順利入學注冊,但小梁心里還是有些不開心,因為他發現前來登記的同學中,只有少數人是有家長陪著來的,而他則是“少數人”中的一個。
早在接到廣西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時,小梁的父母便提出要送他來入學,他當時覺得沒什么,畢竟自己和父母很少出遠門,身邊有人陪,是好事。可隨著他加入大學新生群,在和新生、學長學姐們交流后,小梁對于父母送自己上學一事越來越反感。
“一來我是成年人了,我可以做到一個人上學;二來學長建議我應該早點學會獨立。”小梁說。在小梁和父母溝通后,他的父母仍舊打算送他上學。可更讓小梁想不到的是,在外地工作的哥哥也打算一起送他去大學,“這是弟弟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作為哥哥,當然要見證。”在西大校園里,小梁的哥哥邊拖行李箱邊說道。
在小梁的哥哥看來,他只是想看看小梁的大學生活環境,以及當地的人文風景,畢竟小梁要在這生活4年,要確定他能不能過得好;而小梁的父母則認為,家里最小的孩子要上大學,家里無人陪伴他們,夫妻倆感到心里空蕩蕩的,親自陪孩子上大學,則讓他們感到踏實、安定。
觀點
觀點1
擔憂孩子上學情況
送送又何妨?
劉女士的孩子今年上大學,她和愛人也是親自送孩子入學,在確定孩子的入學手續、生活環境都安排好后才離開。在劉女士看來,自己的行為并不是溺愛,而是一種關愛的表達,“我擔心她,想確認她過得好不好,難道這也有錯?”劉女士說。她告訴記者,平日里,她對孩子從不溺愛,堅持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而家長只會從旁輔助或者給以意見。
在校大三學生阿林也贊成父母送孩子上學,近段時間,他在網絡上看到一則新聞,稱某重點大學為了鍛煉孩子的獨立性,在學校門口設置了一根黃線,以防家長進入。阿林覺得此種方法不可取,在阿林看來,父母辛苦培養孩子成才,難道不能看看孩子讀大學的地方?而且,大部分父母面對孩子的離開,心里肯定很傷心很難過,他們只想用這種方式安撫內心的失落,這也有錯?“作為孩子,如果父母提出要陪著去上學,那就應該讓他們陪著,畢竟父母在送孩子上大學后,有很多時間不能陪在孩子身邊。
觀點2
啥都替孩子準備好
有溺愛之嫌?
“有時間送孩子來上學是正常關愛,沒時間也送才是溺愛。”南寧市民陳先生說。陳先生認為,一些家長為了送孩子去上學,而千方百計擠出時間,并為孩子準備好各類用品,把孩子想獨立、求長大的心給抹滅,“孩子求成長,家長卻全部包辦,確實會惹來反感。”陳先生說。他認為,家長應該學會適時放手。
在校學生小趙認為,父母表達關愛的方式有很多種,并不是只有送孩子上學這一種,“我上大學時就是一個人來的,父母沒送,但他們通過短信、電話等方式叮囑我一些事項,讓我感到暖心。”小趙說。
小趙很理解父母關愛子女的心,但她認為,父母可以通過其他渠道如提前一起和孩子制定上學路線、準備購買生活用品的清單等協助孩子成長,不僅讓父母能夠表達關愛,也能夠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
抽樣調查
45%的網友贊成父母送孩子上學
送大學新生入學,是家長正常關愛,還是溺愛?對此,記者通過網絡進行了隨機調查,在調查的20位網友中,有9名網友贊成父母送孩子上學,而有6名網友則反對這一行為,有5位網友則持中立態度,認為應根據孩子和家庭的自身情況,來決定是否親自送孩子上大學。
專家建議
父母應在陪伴中讓孩子學會獨立
“父母送孩子上學是一種很正常的行為,是一種愛的表現。”葉曉萍說道。作為一名社工師,葉曉萍曾參與過新生入學心理干預工作。在和家長以及新生接觸的過程中,葉曉萍認為,大部分父母之所以想要送孩子去上學,是出于對子女的關懷,而并不是溺愛。
廣西婚姻家庭研究會副會長陳一則認為,父母送孩子上學,除了關愛外,還是一種內心焦慮的表現。面對即將離開自己的子女,部分家長心里會感到失落;而送子女上學,替子女安排好一些事務,則有利于幫助父母緩解該種焦慮,“除非是孩子自身自理、自立能力真的很差,父母需要時刻伴隨,否則不該隨意將其定義為溺愛。”陳一說。
陳一認為,父母更要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讓孩子學會獨立、學會自主,比如出發去學校之前,從旁協助孩子準備生活用品,和孩子一起制定上學路線等,進入校園,讓孩子自己扛部分行李,自己去找登記點,“如果孩子覺得遇到困難,他會主動向父母求助的,父母只需在一旁看著孩子就行。”陳一認為,陪伴并不是溺愛,但應該通過陪伴,傳遞給孩子一種獨立的信念。
廣西社會心理學會理事、教育心理專家趙勇軍則認為,面對孩子的離開,父母必須得自我克服內心的焦慮和失落,不要將內心的焦慮轉移到子女身上。
趙勇軍建議,在孩子即將上大學時,父母應當和孩子多進行溝通,共同分享內心的一些感受,增加親子之間的互動;同時家長也要進行自我剖析,調整一下自己的情緒。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