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教師節。對廣大中小學老師來說,今年最大的一份過節禮物是來自人社部和教育部聯合印發的旨在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紅頭文件。按照改革方向,今后將設置中小學教師正高級職稱。
小學、中學老師可以突破以往的職稱“天花板”,這是大好事。但眼下,很多老師真正關心的問題是,改革后職稱到底怎么評?有上進心的老師要是跳一跳,能否夠到正高級職稱這顆“金蘋果”?
改革原來中學和小學教師相互獨立的職稱制度
人社部、教育部最新印發的《關于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建立統一的中小學教師職務制度,改革原來中學和小學教師相互獨立的職稱(職務)制度。
按照《意見》,中小學教師中將首設正高級職稱。上海師范大學基礎教育發展中心負責人施斌教授介紹,改革推開后,受影響最大的就是現在的高級教師。“對一批現在已經在專業發展道路上到達一定程度的教師,可以說是掀開了他們頭上的玻璃天花板。”他說。
據悉,我國從1986年開始建立以中小學教師職務聘任制為主要內容的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那時,不僅中學和小學教師實行相互獨立的職稱(職務)制度體系,且傳統上小學教師和幼兒園教師在職稱評定上要“低中學老師一等”。中學高級教師職稱,相當于大學教師的副高職稱,即五級教授;而小學高級教師,相當于大學的中級職稱,而進行這一認定需要破格。
滬上一位資深的中學校長解釋,同樣大學畢業生,分別當上小學、中學、大學教師。20年后,在各自單位評上了“高級教師”,但職稱卻出現了差異:“小學不如中學,中學不如大學,這是不是不太公平?”
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校長張人利說,按照過去的小學教師的職稱評定,小學老師分為小學二級、小學一級和小學高級,個別優秀的小學老師可評上中學高級,到此就封頂了。此外,國家雖然設立了“特級教師”,但那只是為表彰特別優秀的中小學教師而設置的榮譽稱號,不屬于職稱系列。
毋庸多言,當一個老師在35-40歲左右就遇到了職稱“天花板”,再沒有新追求,那么部分人就難免出現職業倦怠情緒。
評職稱并軌,要考慮中小學教師不同崗位特點
創新評價機制,建立健全同行專家評審制度,改變過分強調論文、學歷傾向——伴隨改革而即將推進的政策利好消息,這兩天也受到很多中小學老師的關注。但記者在采訪時也聽到不少老師反映,希望主管部門在構建評價標準時,能考慮到中小學老師各自不同的職業特點。
2013年,上海就啟動了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在浦東、徐匯、普陀三區先行試點,目前已有11位教師評上了正高級職稱。他們中不僅有中學和小學老師,還有幼兒園老師。據記者了解,在11人名單中,就有上海科技幼兒園園長高一敏、上海建平中學校長楊振峰、原上海中學校長唐盛昌等。
“可能是這項工作還在試點的原因,入選的人鳳毛麟角,且都是業界無可爭議的明星校長和明星教師。”滬上一所中心城區小學校長告訴記者,小學和中學老師可以評正高級職稱的信號,隨著改革試點的啟動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老師知曉。但一些小學老師仍然覺得“這件好事離自己有點遙遠,不太敢奢望。”一位老師分析說,當中小學職稱評定并軌后,競爭同一個正高級職稱,小學老師要和高中老師打擂臺,能有多少勝算真是難說。在高中階段,學生經過老師的悉心培養,可能在某些領域已經有了突出表現,老師的工作成效相對容易衡量;可小學不一樣,現在上海的小學都在推行學業質量綠色指標體系,小學老師沒有那么多顯赫的成績。“不同學段的老師,其職業特點能否在職稱評價的尺子中被準確地衡量,這是今后職稱評定的難點之一。”他說。
既要防止“有崗不聘”,也要考慮滿額后怎么辦
此次改革還將力推“職稱評審與崗位聘用相結合”,既防止出現“有崗不聘”的現象,確保受聘教師的工資待遇及時兌現,又要用制度鼓勵教師從中學到小學、從城鎮學校到農村學校任教,促進中小學教師資源優化配置。
張人利表示,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經歷過評聘一體到評聘分離的過程,如今又回歸評聘一體,在政策上存在一種“鐘擺現象”,這可能會導致一些現實問題。他舉例說,學校的高級教師人數是按照一定比例來劃定的,崗位有限,一旦滿額后,一些教師即便條件再好也不能參評,勢必壓縮其他教師的成長空間。因此,如何拿捏好評價和聘用工作的平衡點,這是職稱評定在實際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