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法案:將每年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并舉行國家紀念活動。這一紀念日的確定,從法理角度來看,具有三層含義:
從法理角度提升了抗戰勝利紀念日的立法層次
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是指1945年9月2日,參加對日作戰的同盟國代表在停泊于日本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舉行接受日本投降簽字儀式。日本政府代表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美、蘇、英、中等9國代表相繼簽字。第二天,也就是9月3日,中華民國政府下令舉國慶祝,放假1天,懸旗3天。
1949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曾將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日作為全國重要節假日。1951年8月13日,政務院又發布通告,將每年9月3日定為全國“抗戰勝利紀念日”。這是新中國第一次以行政法規形式確定“9月3日”為抗戰勝利紀念日。
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修訂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提及有關抗日的紀念日有“七七抗戰紀念日、九三抗戰勝利紀念日、九一八紀念日”,其中特別強調“九三為全國抗戰勝利紀念日”,再次說明中國政府對這一紀念日是極為重視的。
放眼全球,許多國家或地區都通過立法將某一特殊的歷史事件定為紀念日、勝利日或解放日。如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家,曾把1945年從德國法西斯統治下解放出來的具體日期定為祖國解放日。
近年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社會各界人士以及海內外同胞紛紛呼吁政府要重新認識和深入發掘抗日戰爭勝利對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所擁有的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價值,建議國家以立法形式設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以國家最高立法形式確定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這一紀念日雖與1951年和1999年國務院兩次頒布行政法規內容上相同,但在立法層次和立法作用上卻有所不同,這是我國首次以國家最高立法形式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不僅提升了該紀念日的法律層次,而且擴大了其活動開展的法理依據。
從法理角度肯定抗戰勝利紀念日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百年來中國取得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在十四年抗戰中,中國各族人民浴血奮戰,終于打敗了日本軍國主義。這一勝利,洗刷了百年來的民族恥辱,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折點。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團結一致、對外御侮的偉大勝利。八年抗戰中,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對侵華日軍形成兩面夾擊的戰略布局,這是以愛國主義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軍事上的成功杰作,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舉,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中國民主革命取得最后勝利奠定了基礎。在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開創了一條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打敗帝國主義侵略的道路,為中國民主革命奪取最后勝利奠定了強大的精神和物質基礎。同時,也為亞非拉被壓迫的國家和人民提供了一個弱國戰勝帝國主義強國侵略的寶貴經驗和成功范例。
中國抗日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抗日戰爭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抗日戰爭的勝利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抗戰期間和抗戰后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外國奉送的,而是由中國抗日戰場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決定的。
從法理角度指出抗戰勝利紀念日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
設立抗戰勝利紀念日,有助于進一步培養和提高本國公民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即正視歷史,珍愛和平,以史為鑒,開創未來。中國以國家最高立法形式設立抗戰勝利紀念日,就是要樹起一面鏡子,無論是對忘記歷史的人,還是渴望和平的人,隨時都要受到這面鏡子的折射和警示。小而言之,每位公民對自己同胞、先烈的記憶、緬懷是對應有歷史價值觀的培養,從而提升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大而言之,是中國人就此確立與國際社會相處的尊嚴方式,為世界文化發展保留一份珍貴遺產。
設立抗戰勝利紀念日,有助于推動和鼓舞海內外中華兒女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凝聚人心、貢獻力量、團結一致、共創未來,即實現海峽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設立抗戰勝利紀念日,有助于從法理上維護中國在二戰期間是東方主戰場的歷史事實。當今國際上有一股反華勢力,企圖否定和美化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的罪惡侵略歷史,企圖挑戰與顛覆二戰戰后國際秩序,企圖污蔑和攻擊人類反法西斯主義和反軍國主義的勝利成果,企圖漠視或泯滅中國人民作出的抗戰犧牲與貢獻。近年來日本政要多次參拜靖國神社,把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的甲級戰犯作為民族英雄頂禮膜拜,美化侵略,扭曲歷史,極大地傷害了亞洲鄰國人民及其他國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中國設立抗戰紀念日,從法理上還歷史本來面目,就是不允許日本右翼分子翻歷史的鐵案,永遠將日本軍國主義戰爭罪犯牢牢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安倍晉三擔任日本首相以來,領導和推動日本右傾化行徑,即重走日本軍國主義老路,這是由錯誤的歷史價值觀導致的,是歷史的倒退、時代的逆行、對公理的挑釁,必然引起周邊鄰國和國際社會主流的強烈批判與堅決反對。此類歷史修正主義、歷史翻案之風,是絕不允許的,也是必然要失敗的。
設立抗戰勝利紀念日,有助于堅持正確的歷史價值觀,正確地看待和處理中日兩國現實關系。中國設立抗戰勝利紀念日,就是要告訴世界各國:銘記歷史,珍愛和平,不要重蹈歷史覆轍。人類社會許多事實證明:歷史觀絕不是僅僅如何看待某一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的簡單問題,而是牽涉到具有什么樣的歷史觀,就會具有什么樣價值觀的重大問題。日本政府只有堅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價值觀看待日本軍國主義在近代史上給亞洲各國,特別是給中華民族造成的許多重大災難,堅持“永不再戰”的理念,才能正確地看待和處理中日兩國現實關系,共同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