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 涂鴉
手眼腦協調培養專注要賞識
分類:含飴弄孫
孫女不到三歲就上幼兒園了。進園后進步很快,可以說是“日新月異”。那個時候,孫女每星期六到我們這里來,發現她一星期一個樣。這個星期六早晨,一進家就落座在客廳大茶幾旁邊的小板凳上,大聲嚷嚷:
“爺爺,我要畫畫!”這是孫女每天必修的功課。
“好!等著,爺爺給我的大孫女拿彩筆拿紙來。”
爺爺聞聽,立馬像老小孩似的,興高采烈地去書房取了彩筆和紙張,規規矩矩地放在孫女面前,囑咐說:“寶貝,好好畫吧!”
孫女拿起彩筆就像模像樣地、專心致志地在紙上畫了起來。不一會兒,孫女把那張圖畫紙高高舉過頭頂,大聲嚷嚷:
“爺爺——奶奶——,我的作品!我的作品!”
“什么?‘作’什么?”我們沒聽明白。
“我的作品!我的作品!我的作品!”
孫女說的都有點兒不耐煩了。心想:你們這當爺爺奶奶的真是沒文化,沒素質,連“作品”都不知道!聽她連續說了好幾遍,我和奶奶這才聽明白:噢,是她的“作品”!使我們不由得會心地笑了起來。
不用說,這是在幼兒園里跟老師學的。小朋友畫了畫,老師就把孩子的畫貼在墻壁上,用手指著說:“這是某某的作品。”讓孩子們相互欣賞,相互觀摩、學習。孫女便在畫畫中,不經意地學會使用“作品”這個詞匯。
要說孫女這口氣,可夠大的了。孫女每次來,我都給她進行一些繪畫的啟蒙,以激發她對繪畫的興趣。比如,我畫一只小白兔,我問孫女這是什么?孫女去過動物園,立即回答說:“這是小白兔!”我再畫一匹大馬,孫女說:“這是大馬!”我畫一只小鴨子,孫女說是小鴨子。
你看,我畫的動物畫,就連剛剛兩歲零兩個月的孫女都辨認出來,認可了,這充分表明我的繪畫水平,跟那些專業的畫家都相差無幾了,可我都不敢稱我的畫為“作品”。孫女畫的畫誰都不認得是什么,她卻宣稱是“作品”,夠不謙虛的了。
我和奶奶趕緊饒有興致地觀賞一下孫女的作品,奶奶問道:“旸旸,你這是畫的什么呀?”
“這是紅太陽!”孫女胸有成竹地說。
她用紅色的彩筆胡亂畫的,分明只是一個大大的不規則的空心圓圈。這哪里是什么紅太陽啊?
對缺乏自我評價能力的小孩子,為鼓勵他們熱愛畫畫,要不吝惜褒獎之辭。我們連忙稱贊說:“好好,旸旸畫得可真好!”
小孩子天生地都愛涂涂抹抹。一見到紙張,不管有用沒用,拿起畫筆就興致勃勃亂涂亂畫。畫的亂七八糟的,看半天也猜不出畫的究竟是什么,可以說是“四不像”。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涂鴉”。
不僅現代的孩子喜歡“涂鴉”,就連古代的孩子也同樣有這樣的情趣。記得有這樣一首描述兒童“涂鴉”的古詩:
黃發垂髫兒,握枝向泥沙。
似解世人意,信手亂涂鴉。
橋畔流水淌,樹梢日影斜。
口中呢喃語,興盡忘歸家。
寥寥數語,一個手握樹枝、口中念念有詞、正專心致志地在地上涂鴉的古代兒童的生動形象,就栩栩如生地躍然紙上。看來,好“涂鴉”從古至今向來都是學齡前兒童的天性。
在成年人眼里看來,兒童“涂鴉”只不過是信手涂涂抹抹而已,沒什么價值。其實不然。一兩歲的小孩子“涂鴉”,他們并不想畫成什么樣圖形、圖案,只是作為一種動作、一種游戲,持筆“信馬由韁”,隨意而畫。不管畫出什么樣的線條,他們的心理都會從中感到滿足,獲得樂趣。盡管大人還看不懂他們要表達什么,但“涂鴉”客觀上對他們手、眼、腦的協調配合,增強腦、眼對手的指揮能力,培養專注精神,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力圖要把自己所看到的或想象到的事物,通過畫畫兒表達出來。但由于觀察能力、繪畫能力所限,“圖畫”的內容和主題,成年人往往用“肉眼”是看不見的。
然而,“涂鴉”的內容和主題確實是存在的。不信,父母就經常問孩子畫的是什么,他會道出讓人想象不到的豐富內容和精彩的主題。孩子的“涂鴉”,需要父母用“心”去挖掘、發現他們作品中的獨特內涵。
“涂鴉”是孩子們進行想象的手段,是發展想象力的路徑。保護“涂鴉”,就是保護想象;賞識“涂鴉”,就是鼓勵想象。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