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召集所教大一班級的部分學生召開了一次座談會,本想收集到本學期關于教師課堂教學、學生課后學習情況以及下學期開設選修課的建議,可當這群學生坐在我面前時,一個個都低著頭,跟正式上課一樣,不愿開口。本以為可以獲取很多信息,卻又成了我一個人的“獨角戲”,盡管我盡力鼓勵他們開口,甚至扯開以上話題,聊聊大學生活,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還是很少主動表達自己。
一次座談會就這樣在無聊中結束了。當然,這不是第一次,作為班主任,之前我也在另一個班開過班會,同樣他們也很少說話。這并不是我一個人的感受,有同事也遭遇到了類似的“冷場”。面對面交流不行,我不得不轉戰網上,我把想要了解的問題分別發送給了20多個學生,幾乎全部收到了回復。從他們的回復中,可以看出在網上交流的任意、自由和放松,還夾雜著各種調皮、作怪的網絡表情,有的甚至還發送一篇類似“長微博”的思考過來。
事實上,這種現象似乎已成為一種常態,不管哪位教師在網上發布一條狀態,底下學生的回復和評論往往都似乎無拘無束、無話不說,但一回到現實,師生卻很容易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彼此內心像是隔了一層屏障,很難敞開心扉。有學生甚至跟我說,“老師,還是網上說吧!有些話現在不方便說。”我注意到,他們在網上發過來的內容,也并沒有涉及太多的隱私問題。
另一個現象,每天課堂教學的課間休息時間,在過去沒有智能手機的年代,可能很多人會在班里喧鬧,有的則趴在課桌上小睡一會兒,偶爾有幾個學生還會到走廊上散散心,或是極目遠眺,隨便聊聊,而如今,更多的學生則趕忙打開手機,靜靜地瀏覽各種聊天軟件,回復各種留言和信息,有的學生臉上甚至還會突然露出笑容,那估計是對方的回復讓他內心一悅,似乎大家都習慣了在網絡上的溝通,現實中的交流正在減少。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通過題客調查網和民意中國網,對12098名受訪者進行調查,結果顯示71.8%的受訪者認為過分依賴手機而忽視當面交往的現象普遍存在,55.7%的人認為這會使人的現實交流能力變差,46.1%的人認為會使生活圈變窄,29.9%的人表示會陷入更深的孤獨。
手機真的讓我們面對面交流和溝通能力變差了嗎?我困惑的是,難道以后所有問題都要放到網上去討論、解決嗎?盡管通訊技術給我們帶來了各種交流的便捷,我們足不出戶便可實現信息溝通上的便利,但冷冰冰的文字傳遞的只是信息,卻未必有溫度,未必有情感,根本無法取代面對面交流和討論、師生共同創造出來的氛圍—現場感、即視感、參與感和滿足感。教書育人,沒有比面對面交流更能夠影響到學生的一言一行,只是,這樣面對面交流的感覺比以前確實也少了很多。
然而,當我問及學生們周末最常去的地方是哪里?很多人不約而同地回答:“宿舍。”待在宿舍能干什么?不用想,無非還是以網絡、手機為主的休閑方式。周末,校園里本該是活躍著運動、休閑的身影的地方,現在也變得“人煙稀少”。
手機、互聯網在轉移我們的注意力的同時,似乎也在侵蝕著我們面對面交流的能力。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過,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們擺脫現實的奴役,而當下更多的教師、學生則是主動接受手機的“綁架”。培養學生的自制力,讓學生放下手機,多參與戶外活動,多和現實中的人溝通,不充當手機的“奴隸”,大學管理者、教育者更應該反思自身是不是已經嚴重“缺位”了?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