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見到李亞珠老人,與印象中的農村老奶奶形象一般無二,開朗,好客,健談,爽快。老人有4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還有一個照顧了50年的智障兒子。
第一次去老人家里,老人出門理發去了,在與老人女兒的交流中隊員們得知,老人與兒子相遇時,兒子8歲,老人31歲,緣分也就此結下。兒子的親生母親是一個有精神問題的人,原本母子倆靠周圍好心人的救濟勉強過活,老人也時常為她們縫補漿洗,送些吃食。后來因為意外,母子倆的房子被燒了,沒有居住的地方,老人就將他們接到家中,親自照料他們的生活。老人一開始以為這只是暫緩之計,對未來也沒有考慮太多,她只是可憐這對母子,她想的是,如果不把他們接回家來,他們該怎么辦?但是她沒想到這一照顧就照顧了半輩子。
再次登門拜訪,老人恰巧在家。她深情回憶,兒子18歲那年,他的親生母親去世了,兒子也已成年,可是10年前挑起的那份擔子,似乎還不能放下。她找過政府,找過福利院,但因10年情同母子的憂心,她又一次次的將智障兒子接回家中,慢慢的也就放棄了卸下這副擔子的念頭。
雛鷹折翼,母鷹哺育
齊耳的黑白相間的頭發,街邊小攤上十幾元的藍底花點短袖襯衫,黑色尼龍直筒褲,83歲的李亞珠老人一身干凈利落的打扮定格在鏡頭前,歲月好像很眷顧這個依舊健朗的老太太。
頭一回見面,老人因我們對其年齡和外貌不符感到的詫異和羨慕而沾沾自喜。在我們笑問她平時是不是有什么娛樂活動才保持這么年輕時,她告訴我們,因為平時太忙,幾乎沒有時間去做其他事情,更別說娛樂活動了。早上5點多起床,做飯,洗衣,然后照料智障兒子的一天。 兒子似乎不喜歡穿衣服,每次一給他脫掉衣服,他就光著身子到處亂跑。 兒子喜歡撿柴火,他每天最主要的樂趣便是外出撿拾木柴,然后堆置在庭院的一個角落里,50年里,也不知是他的習慣,還是簡單的就這么去做了,不需要理由。老人的女兒跟我們說,因為情況特殊,他并沒有上過學,他對周圍人的名字也僅限于音調如何念,可他卻牢牢記得老人對他諄諄教導,從不認識回家的路,到整座小島亂逛也能定時定點回家。50年的相處,兒子心中似乎只記得這一個家,回家的路需要爬一個陡坡,經過一片草叢,最后是一間破敗的屋子,墻上寫著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庭院前還種著少許蔬菜。
有這么一幅畫面一直印在隊員們的心里:兒子身著藍色汗衫,灰黑相間的短褲,一雙涼鞋,頭戴著一頂嫩粉色的圓邊草帽,在給院前的水槽灌滿水,精神滿滿。誰曾想,看起來如此一個正常的人竟會是深受智障之苦,很顯然,老人將他照顧的很好。
用平凡打造傳奇,用誠信傳遞價值
有時候想想,我覺著自己就像他媽一樣。話還未說完,老人臉上就笑開了。其實老人并沒有將他當做自己的兒子,倒不是因為嫌棄他是智障,是因為老人心中有桿兒秤,他有親生媽媽,而她只是個毫無血緣關系的外人,即使主動承擔了照顧他的責任,也并不能成為她代替他母親這一地位的理由。而在隊員們看來,如此用心對待,早已超越了生母養母的界限。
她照顧了他50年,酸甜苦辣咸,什么味道沒嘗過?她也習慣了身邊有個他,他們之間像極了普通的家人。只是老人沒想到,當初的放不下,卻使讓自己榮獲了2012年最美舟山人、新世紀10年感動普陀人物等榮譽稱號。
老人很感謝當地政府對他們的幫助,在年紀逐漸進入無法承受勞動的階段,政府幫助了他們很多,政策上對他們的優惠,使他們能夠安穩的度過余生。
回憶至今,老人說,堅持下來,不僅是因為母親的囑托,也是因為自己狠不下心猶若未聞。儂起交顧交顧婕拉濃重的舟山方言里是一個老人對母親的承諾;18250個日日夜夜里是一個老人對真愛的詮釋。
愛在平凡中彰顯力量,承諾在堅持中證明價值。50年如一日照顧智障鄰居,李亞珠老人用行動踐行了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了正能量。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