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河南師范大學暑期社會實踐衛河文化資源調研服務隊支教組在東牧村開設了第一堂關于傳承衛河文化的課程,支教對象基本上是各年齡階段的小學學生,此次支教不同于往常,經負責人講解,本次義務支教目的在于讓小學生了解身邊的歷史文化,培養現實關切態度,增強鄉土情感。可是,這種課堂式的文化知識教育能達到預想的效果么?
支教隊員正在給小朋友講第一堂課衛河文化
為獲得一手資料,筆者親身參與課堂互動,觀察小學生們的現場真實反映。當支教隊員問起他們對衛河的印象時,多數學生表示又臟又臭,蒼蠅蚊子亂飛,其中幾位性格直爽的學生直接作捂鼻狀。可見,孩子們對衛河的了解停留在嚴重污染這一塊。支教隊員從衛河沿革講起,考慮到孩子們年齡小的問題,對其源頭、支流、面積作了簡單介紹,著重講述衛河的悠久歷史。聽后,孩子們一片唏噓,部分孩子臉上露出驚訝的表情,似乎對自己一直生活在這樣有濃厚歷史文化氣息的河流旁匪夷所思。后支教講解人透漏,看到孩子那么驚訝,我隨即引導孩子要從小事做起保護我們的衛河,當有孩子補充道,也要保護傳統文化時,當時覺得自己特有成就感,自己辛苦備課也沒白費啊!雖是一節四十分鐘的教育課,以現實情況來看,確實已經起到了引導的效果。而志愿者風趣幽默的講課風格,也博得小學生的掌聲連連,課堂氣氛融洽,使得學生更容易消化所講知識。
一位三年級小女孩正認真地聽衛河文化課
為更一步深入探究此種方式對小學生的教育意義,筆者采訪了當地的小學校長,詢問到一些關于在課堂上是否教授過傳承身邊歷史文化的課程以及社會實踐的事。據了解,學校在教材、指導手冊上專門編訂過類似方面的材料,也曾舉辦過有關這方面內容的小型社會實踐活動。他提到,由于資源有限和顧及到孩子們的安全問題,短暫的教育達不到實質上的效果。而根據近幾年的小學的發展情況來看,在傳承文化方面著實大費功力。早在2003年,安徽省就著手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開發,經過多年來的發展,目前全省中小學已把傳統文化的滲透和推進作為學校發展的重要增長點;5月份,北京全國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校長研討暨教學觀摩培訓會在北京師范大學拉開了帷幕。由以上可以看出,本次義務支教開設傳承衛河文化的課程,也算是對小學生課外知識的一種補充。
小朋友在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與支教隊員互動
持久的傳統文化教育才會有文化修養上的提高,可謂任重而道遠。支教隊責任人講到,會豐富教學形式,多開設有關這方面的課或社會實踐。筆者認為,本次支教雖是知識上的傳授,但能以傳承傳統文化現身說法來為學生發展打下文化底色的方式,就是一種可贊的進步。存在問題,卻漠視問題,思想上的隨大流絕不可取。你是什么樣,中國就是什么樣。一個小小的支教活動,能影射出更多的東西,我們的小學教育需要這方面的突破與創新。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