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 個性化教育 自由全面發展教育
——四川大學本科“323+X”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作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綜合性大學,四川大學以培養具有“深厚人文底蘊、扎實專業基礎、強烈創新意識、寬廣國際視野的國家棟梁和社會精英”為目標,在“以人為本,崇尚學術,追求卓越”的現代大學辦學理念和“四個觀”(教育質量觀、教育公平觀、教育多樣觀、全面發展教育觀)、“三個全”(“全員發展”的人才培養機制、“全方位服務”的育人管理體系、“全員育人”的責任意識)的人才培養觀指導下,學校按照“分類指導、個性培養、注重創新、面向世界”的培養原則,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在全國率先形成了體現精英教育、個性化教育、自由全面發展教育的本科“323+X”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即面向“三大類”創新人才,通過“兩階段”培養過程、“三大類課程體系”建設和若干個支撐項目的實施,促進學生學術能力創新和創業及就業能力的提高。
“三大類”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一類是面向全校學生的綜合創新人才培養;一類是以學校吳玉章學院、國家人才培養基地和全國首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卓越醫生”、“卓越法律人才”和“卓越新聞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為基礎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一類是對一些有天賦、有潛質,在某一專業領域具有特殊興趣、特殊專長的“雙特生”人才培養。
“兩階段”培養:在課程前置的基礎上,把本科學習分為“兩個階段”,在前一年半到兩年半完成“通識教育和專業基礎教育”,主要對學生進行綜合素養和專業素質的培訓和提升;后一階段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個人發展規劃選擇不同的課程體系進行學習,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項目,真正享受個性化教育。
“三大類課程體系”:在“個性化教育”階段,把課程分為三大類,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業發展規劃選擇任何一種課程體系進行學習:一類是學術研究型課程體系,如果學生今后想從事學術研究,成為學者和科學家,就可以選擇這類課程體系,接受系統的專業理論教育并提前進課題組、進實驗室、進團隊,盡早參加科研訓練,鍛煉科研能力;還有一類是創新創業型課程體系,如果學生今后想創新創業,開創一番屬于自己的事業,就可以選擇這類課程體系,接受創新思維、創業能力培訓,大膽地發揮創造,利用學校設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作一些創業實踐,進行有益的嘗試;再有一類是社會實踐型課程體系,如果學生畢業以后想先就業,就重點選擇社會實踐型課程體系學習,提前進入實習單位參加社會實踐,進行實際工作能力訓練。這樣,通過本科階段后期的個性化教育,真正為學生充分發揮特長和優勢創造條件、搭建平臺,使川大每個學生都有挖掘潛質、發揮才干、展示智慧的空間和舞臺。
“X”是為落實本科“323”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而推行的若干項支撐計劃,包括:人才選拔模式創新及生源拓展計劃;拔尖創新人才及“雙特生”培養計劃;專業優化整合與交叉人才培養計劃;公共課課堂教學創新與改革計劃;探究式-小班化課堂教學改革計劃;個性化教育階段三大類課程(學術研究型、創新創業型、社會實踐型)體系建設計劃;實踐教學和畢業論文高質量多樣化改革計劃; “四位一體”大學生成長關愛服務體系建設計劃;本科生國際化教育拓展計劃;本科教學及教學管理支持平臺建設計劃;本科教學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建設計劃;本科生創新創業和就業能力培養支撐條件建設計劃;文理基礎教育強化計劃;交叉培養專業試點工程;鼓勵學生努力向上的學籍管理新體制、新機制構建工程;萬門課程建設計劃;高質量、高水平國際課程周工程;學術社團引領學風建設計劃等。
四川大學以百年名校的深厚人文底蘊強化人才培養,充分發揮人文學科的獨特優勢,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了《中華文化》、《西方文化》、《四川大學校史文化》、《國際文化與教育——歸國學者看海外》等特色人文課程400余門,組織《四川大學人文大講堂》、《四川大學校友大講堂》等各類學術講座近千場,建設開放了“四館一廊”(校史館、人文博物館、自然博物館、美術館和歷史文化長廊),以濃厚的校園人文環境感染學生,著力提高學生民族精神、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成為有知識、有文化、有智慧、有責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學校以綜合大學的多學科交叉融合推動人才培養,充分依托多學科資源,加強專業改造,設置交叉學科專業,構建了全新的本科專業體系;通過多學科交叉聯合建立了復合型人才培養基地、聯合培養班、文理工科創新班與跨學院的創新班和吳玉章學院等,集中多學科優勢資源,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構建了多類型、多層次學科交叉滲透的課程體系,鼓勵學生跨專業修讀課程;設立了20多個輔修和雙專業(雙學位),打造復合型人才;開設學術前沿講座、增加前沿性課程,拓寬學生知識面,為學生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學校還全面實施了名譽班主任制度,由校院兩級領導干部、知名教授和專家學者帶頭兼任名譽班主任,堅持每學期至少與學生見一次面、作一次交流,激勵和引導學生做人、做事、做學問。
學校以研究型大學的科研強勢帶動人才培養,著力將一流的科研隊伍、優秀的科研成果和優質的科研資源與本科教育相結合,堅持院士、杰出教授、“973”首席科學家、國家教學名師、長江學者等著名學者和教授參與本科生培養,院士、杰出教授、長江學者等專家學者為本科生開設課程、講座800余門次/年,教授、副教授為本科生開設專業基礎課和主干課比例達95%以上;大力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和本科生進科研平臺、進課題組、進實驗室的制度;學校專門設立了各類學生創新基金,資助學生開展科研創新活動;學校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中心、“985工程”平臺基地等科研資源面向本科生開放;學校還建立了各級創新基地、創新實驗室以及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實踐教學平臺,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學校以開放性大學的優質國際教育資源提升人才培養,先后與國(境)外100余所高水平大學開展了“2+2”、“3+1”、“1+2+1”、“3+1+1”等模式的本科生聯合培養項目;學校設立了學生海外學習發展基金,資助優秀本科生出國學習、研修;通過國際夏令營等活動,實現學生到國際一流大學短期學習的文化之旅;選派優秀本科生到國際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參觀考察和實習,力爭使每一名在校本科生至少有一次國際交流或學習的經歷。
學校從2012年起在每學年春季學期末設立“實踐及國際課程周”,安排2~4周時間邀請來自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的教授或國內著名學者,開設全英語國際課程、短期課程、學科競賽培訓課程、學術前沿和創新創業系列講座,實施創新創業項目和科研訓練、實習、實訓,舉辦“大學生創新學術論壇”、“創新創業精英講壇”、 “國際交流營”和“海外留學經驗”交流會、讀書-報告會等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選擇。
學校以管理體制與機制的創新保障人才培養,相繼實施了學分制、選課制、導師制、創新學分、激勵學生參與學術型社團等學生個性化教育與培養的一系列改革舉措;創新學籍管理制度、實行彈性學制,鼓勵優秀學生創新創業;設立創新創業服務中心,與地方政府合作在三個校區建立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眾籌創新創業扶持基金,為學生搭建優質的創新創業平臺,獲評全國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實施先進單位、全國創業研究與實踐先進單位,科技部授予學校創新人才示范基地;實施了精品課程與精品教材創新計劃,近年來,學校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31項,其中一等獎5項,二等獎26項,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28個,獲國家級教學團隊11個、國家精品課程33門、已上線“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9門、精品資源共享課31門,MOOCs 7門,“十二五”國家規劃教材51種,12名教師獲國家教學名師獎;初步構建了大型設備公共服務及資源共享體系,實現了教學科研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建立了“獎、貸、勤、助、補、保、免七位一體、聯動助學”的貧困生資助體系;努力為每一個學生搭建適合自身成長的教育平臺。
學校本科教學質量穩步上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近五年,川大學生在全國各種知識和科技競賽中獲全國三等獎以上獎項3000余項;川大畢業生受到社會的普遍歡迎。
學校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一環路南一段24號
郵編:610065
電話:(028)86080605 86081605
學校網址:http://www.scu.edu.cn
本科招生在線網址:
http://zs.scu.edu.cn/zhaosheng
招生就業處E-mail:
nic8401@scu.edu.cn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