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報志愿在即,每年此時都是家長和考生最糾結之時。填報志愿究竟是追最熱門的行業選擇志愿呢?還是根據自己的考分填?即便是要學自己所愛,那也需要看看未來的行業發展。
熱門專業不僅和經濟發展有關,更與國家戰略密切相關。去年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成為國家戰略,不僅帶熱了一大批行業,也催熱了不少高校里的專業。今年“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互聯網+行動計劃”,更是少不了高科技人才的支持。
如何結合行業發展趨勢填報自己的志愿,聽聽大學教授們怎么說——
互聯網金融行業就好比是“風口上的豬”,融到網副總裁鄭海陽這樣比喻。近兩年來,行業快速發展,帶動了高端人才的爭奪。雖然整個行業求賢若渴,但高校人才培養卻存尷尬——目前還沒有匹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專業或者課程設置,進入該領域的計算機、統計、金融、數學等相關專業畢業生,還需通過企業培訓、自我進修等方式適應崗位需求。
面對市場的變化,眼下有部分高校正“追趕”互聯網金融的人才需求,開始調整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包括設立互聯網金融研究機構、開設跨專業人才培養課程、加強校企之間的協作等。
學科布局頂層設計
什么是互聯網金融?上海對外經貿學院金融系主任賀學會簡單羅列說,例如第三方支付、P2P業務等,都屬于互聯網金融領域,阿里、騰訊也開辟了互聯網金融業務,例如微眾銀行等。由此可見,從事這個行業的人才應該具備跨學科的知識架構。而且,由于互聯網在全面滲入我們的生活,對于人才培養的模式,或許是時候進行顛覆性的改變。記者了解到,不少學校已經開始從學科布局上進行調整。
去年9月,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與陽光保險集團共同創建“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陽光互聯網金融創新研究中心”,以互聯網金融特別是互聯網保險為研究重點,促進互聯網金融創新研究成果的轉化。據悉,該中心的研究團隊由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的專家學者和陽光保險集團的精英研究人員共同組成,由陽光保險集團出資,專項用于中心的基礎研究、產品研發、學術交流和基礎運行等。
北京大學緊隨其后。今年1月,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上海新金融研究院、螞蟻金服集團三方正式發起“北京大學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項目。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黃益平教授稱,研究中心將重點研究金融機構的運作機制、通過多項指數研究把握行業發展進程,以及互聯網金融給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帶來的影響和挑戰等問題。
而上海的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也開始與財付通、支付寶等互聯網金融企業進行合作。隨著互聯網改變生活,計算機人才培養也依據互聯網思維不斷變化,核心課程建設依托互聯網背景。
跨學院聯合培養互聯網金融人才剛起步
不少高校已看到市場對于跨專業人才的需求,通過選修課、講座等方式為學生補上“大數據分析”等專業技能和理論知識。如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從2014年3月起,便面向全日制學術型及專業碩士研究生開設《互聯網金融》選修課程,規定學分并寫入研究生培養方案。
為了適應市場對于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讓學生同時掌握金融和互聯網技能,不少學校開始嘗試經管學院金融學系與數學系、計算機工程等專業聯合培養學生。但要快速彌補應屆畢業生缺少互聯網金融行業對數據挖掘處理相關知識的短板,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還需要時日。為此,一些高校和企業聯合建立研究中心,探索“行為認證技術”等技術難題,提高網絡惡意交易行為認證的效率和準確度。未來,高校還將和企業在自貿區離岸貿易、國際貿易等領域開展進一步合作。
中智招聘副總裁朱詩勃說,在互聯網相關行業發展之時,不少高校跟隨市場的步伐調整人才培養的模式。但必須承認的是,市場變化速度快,高校在人才培養上常常來不及做出反應。市場上對人才的需求缺口大,容易造成高薪爭奪人才的現象出現。
“高校針對市場變化調整人才培養政策和方法,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讓學校人才培養跟上市場變化,提供完全匹配度的人才確實有難度。”朱詩勃建議,高校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將大學生安排到對口企業進行實習,在現實中學習專業知識。
在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管理學院,從2010年開始就實行“雙導師”制度,即每名研究生除了校內專業導師外,還有一名由社會金融機構高管、高級研究人員擔任的校外導師,希望以此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更多的措施還有待出臺。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