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藝術專業招生考試近日接近尾聲。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藝考之路變得愈發艱難——教育部出臺了對美術考生和音樂考生的文化課分數線要求,部分高校被取消校考資格,實施省級統考……
教育部藝考政策收緊旨在“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事實上,藝術教育近年來確實呈現出邊緣化、極端功利化、同質化三重現象,也導致了學生藝術專業技能增強,審美素養和人文素養卻趨于弱化。
為改變這三重現象,各地教育系統在不斷地嘗試、探索,社會各界也在為藝術教育更好地發展創造環境,或許在這些嘗試、探索里,在社會各界關注的目光中,我們能逐漸找到對策和答案,并發現藝術教育的真諦。
【問題】
費用高昂導致邊緣化
“藝術教育的對象是全體人群,每個人都有享受藝術教育、提升審美和人文素養的權利,而現實卻是藝術教育成了面向少數人的精英教育。”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藝術教育促進會秘書長谷公勝談到,“當前藝術教育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能否公平,如今城鄉、地區間的差別,家庭和家庭間的差別很大,使很多孩子被排斥在藝術教育的大門之外。”
記者的調查也證實了這一現狀。在城市,從小讓孩子學鋼琴、拉小提琴的家庭并不鮮見。“孩子4歲時,我們就給她買了鋼琴,并請來老師上門輔導。僅這一項花費,就接近10萬元。”成都市龍江路小學(南區)六年級學生吳叢杉的家長告訴記者。
而在廣大農村,一所上千人的高中都不見得有一臺鋼琴,更不用說那些偏遠的鄉鎮小學了。“我們學校的音樂器材主要是豎笛和手風琴,很多孩子只在課本上見過鋼琴的樣子。”四川省威遠縣連界鎮中心校音樂教師陳琳說。
“經費不足是當前藝術教育無法普及的最大制約因素。”四川省陶研會秘書長、成都師范學院教授劉裕權說,“就算校長有心在全體學生中普及優質的藝術教育,但捉襟見肘的辦學經費讓他無法大量購置鋼琴、小提琴、古箏等昂貴的樂器,頂多買一些口琴、蕭、笛子等便宜的樂器。”
【對策】
師資和經費投入向農村傾斜
記者走訪四川省瀘州市部分中小學時發現,課表上的“音樂”“體育”“美術”課一節都沒停。
“讓更多學生接受藝術教育,最基本的做法就是開齊開足國家規定課程,不隨意擠占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程。”瀘州市教育局局長劉濤介紹說,從2010年起,瀘州市就提出開齊課程、開足課時、開好每一門課的“三開”要求,尤其強調要保證音樂、美術課程的課時,讓更多學生享受藝術教育的熏陶。
而在劉裕權看來,改變當前藝術教育只是少數學生享受的“專利”的現狀,僅靠某所學校、某個區域的教育部門的力量遠遠不夠。國家必須加大對藝術教育師資、經費和設備的投入,尤其要對農村及偏遠山區傾斜。
“很多邊遠地區以及眾多基礎教育學校中的藝術教育,仍然處于十分薄弱的環節,師資欠缺是很重要的原因。”西南大學音樂學院院長鄭茂平參加一次論壇時談到,高校在這方面擁有一定優勢,可以發揮引領作用,為其提供支撐。
他舉例說,該校與重慶一所中學建立起藝術教育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校園文化三位一體的發展機制,幫助中學開足開齊藝術課程、建立藝術社團和興趣小組、定期舉辦藝術展演活動,全校師生的藝術教育和涵養都因此獲益。
“藝術教育是全民的教育。高校與基礎教育應該加強銜接,經常搞一些‘送藝術下鄉’、‘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讓藝術教育更好地接地氣,也盡可能讓所有學生都沐浴藝術的陽光。”鄭茂平說。
【問題】
目的性太強過于功利化
“藝術教育現在變得越來越功利化。不再以涵養性靈、提升素養為目標,而是以考試升級為目的。”谷公勝說,家長送孩子學了某個藝術項目,最后一定要去考個級、拿個證書,以增加將來升學擇校的砝碼,而學校發展藝術教育或組建藝術社團,也將其作為一種展示教學成果的櫥窗,把一些在大型比賽上獲獎的學生,作為辦學業績大肆宣揚。
旅加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加拿大多倫多音樂學院院長葉曲凌談到,國內家長對兒童的藝術教育更多是“半強迫性”的。“現在國內許多世界級的音樂巨星都是在家長的強迫教育下產生的。”他說,中國的音樂教育都太功利,一方面,看到一個孩子有潛質,就逼著他學;另一方面,一旦學生進入初中、高中,就因為課程和高考的壓力放棄了,學校的音樂、美術等課程也相應減少,甚至消失了。
75歲的舞蹈藝術家陳愛蓮,對當前一些人把藝術教育純粹當作生意來做的現象痛心疾首。“干什么都圍繞賺錢,根本不考慮人類藝術教育真正的目的和功效。”她特別提到一些民辦舞蹈學校,收取高昂的學費,還把學生作為“生錢”的工具,學生不能安心學習,到處參加演出賺錢,“何談人文素養的培養呢?”
【對策】
尊重個體興趣改變評價標準
“現在,非常有必要呼喚回歸人文的藝術教育。”谷公勝呼吁,藝術教育要摒棄急功近利的行為,引導學生進入一種自由崇高的精神狀態,讓他們真正享受到藝術教育帶來的美感和快樂。
葉曲凌介紹說:“加拿大對學生的音樂教育,主要從個人愛好出發。學校規定每一個學生必須學一種樂器,不管你拉得多難聽、吹得多難聽,都要嘗試吹拉彈唱,但他們的目的不是要捧出一個明星,而是讓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
“藝術教育就是要讓孩子快樂、自信、友愛,而這絕不是靠提口號、一味灌輸就可以做到的。”中國美術學會少年兒童美術藝委會主任何韻蘭說,正因為藝術本身有動之以情、多姿多彩的特點,所以要尊重個體差異,鼓勵暢想和獨立暢想,讓孩子獲得從應試中得不到的收獲。
“不能讓市場牽著藝術的鼻子走。”東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廷信指出,藝術教育是育人的,但現行方式培養的人容易出問題,主要是價值觀容易出問題,過度看重錢,忽視社會責任。
王廷信認為,克服藝術教育功利化傾向還必須改變“一刀切”的評價標準。“一刀切”主要表現在學科評估上,都是按照硬性指標對不同藝術門類進行評價,勢必會嚴重遏制教師、學生的創造力及個性的張揚、想象力的發揮。
“藝術教育不是一個科目,它關乎心靈,是人的基本素質,專業藝術教育離不開品德熏陶。”鄭茂平認為,藝術教育不僅僅是技術的學習,而更應是對人文內涵的傳遞,要使學生感受到藝術之美、人生之美,從而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問題】
缺乏創造性同質化嚴重
“在國際上,中國的舞蹈一直被認為是一流的身體,末流的創作。”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主任田培培認為,當前各類學校雷同的舞蹈教育體系導致舞蹈人才培養同質化、出不了個性化的舞蹈人才。
“你看小孩子跳的舞蹈和大學專業學生跳的舞蹈,組合、套路一模一樣,就是炫技,沒有創造力和想象力。”陳愛蓮認為,炫技式藝術教育生產的藝術人員和作品往往無病呻吟,成為無靈魂的軀殼。
何韻蘭認為,藝術教育被邊緣化的現實導致我國很難產生大量有創造性的藝術作品。“很多人,包括專業人士,把藝術僅僅看成是唱歌、跳舞、畫畫等技能或者娛樂。而事實上,藝術是人類最美麗的精神財富,是人類最后的精神家園,可如今卻往往淪為物質、利益的奴隸。”
此外,成都市華西小學校長魏虹提出,學校從事藝術教育的教師專業素養不高,“我們學校雖然配足了藝術教育教師,但真正學藝術專業的不多”。
城市學校如此,農村中小學的情況更不樂觀。威遠縣書法協會會長田源介紹說,農村音樂、美術教師普遍匱乏,大多是其他學科教師轉崗過來的,“能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樂理知識就不錯了,不要指望有什么創造性的教育”。
【對策】
提高教師素養嘗試多種教學模式
采訪中,不少藝術家、藝術教師提到,挖掘并保護學生的藝術創造力,教師的理念和教學模式非常重要。
“以前我學畫,老師比學生還多,他們跟我們一起在畫室畫畫,一起去郊外采風寫生,師生關系很親密。但擴招后,這樣的美好時光一去不復返了。”廣東畫院院長許欽松呼吁,已經到了改革藝術教育體制的時候,應該賦予藝術院校在招生標準、教學模式上更多自主權,“藝術最可貴的就是它的獨特性和某種程度上的‘異想天開’,我們應該允許嘗試類似師徒相授等多種藝術教育方式”。
成都市實驗小學音樂教師鄭琳子談到,她在大學讀書時,更多接受的是音樂專業技能的學習,很少涉及教育的方法論。“這對基礎教育來說非常重要,如何讓這么多孩子都喜歡你的課,并關注到每個孩子的藝術特長和天賦,非常考驗教師的組織教學能力。”
她同時認為,學校和教育部門不能僅僅用教學任務和教學大綱來要求藝術教師的教學,要讓教師在課堂上敢于留出時間,允許學生自由發揮,碰撞出更多的藝術火花。
劉裕權建議,教音樂、美術等課程的教師不能局限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只關注自己的專業技能,還應該多看文學、藝術方面的經典著作。“只有教藝術的教師自己人文素養整體提高了,才能培養出有創造力的優秀藝術人才。”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