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后,考生心理需求會出現“井噴”現象
緊張的高考結束后,許多學生如獲大赦。但有關心理專家指出,從往年看,考生在經歷幾個月的緊張迎考之后,各種心理需求在高考后一段時間會出現“井噴”現象,加上家長也由考前的嚴格監管變為寬容放縱,考生很多潛伏的心理危機就容易出現。
有研究表明,高考結束后兩周,是考生心理問題高發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無聊、焦慮、絕望、迷茫、放縱等。
這段時期,考生和家長應該如何去面對呢?一起看看椒江教育心理咨詢站的心理老師是如何建議的吧。
放縱型心理:
過度玩樂,生活沒規律
【案 例】
去年參加高考的陳宇就屬于這一類型。他是某重點中學的畢業生,考完最后一科后,他和幾個要好的男生,馬上相約上網,當天玩了個通宵。緊接著,他們開始實施“瘋玩”計劃——看電視、上網、睡懶覺、外出旅游等。他的理由是:“壓抑得太久了,是時候盡情釋放一下了。考試成績怎么樣,再說吧。”結果,一個星期后,由于緊張的考試之后沒能好好休息,陳宇體力透支。他的“瘋玩”計劃還沒結束,卻已經病倒了。
◆點 評
這類考生占到的比例還是相當大的。他們之所以選擇瘋玩,主要原因是長期受到壓抑,終于等到高考結束,興奮度增加,所以想好好犒勞自己,彌補過去的辛苦。至于家長,也存在一種彌補心理,允許孩子的放縱。像陳宇這樣病倒的情況還不算最嚴重,更有甚者,染上了一些不良習慣。
★建 議
一般來說,考生考前的飲食和睡眠都很講究規律,生物鐘突如其來的變化,會對考生的身心產生巨大的傷害。因此,建議考生正確的做法是放松而非放縱,回歸到有規律的生活。在休息一兩天之后,選擇打球等運動是個不錯的方式,也可以相約一起看電影、旅游等,甚至可以為即將開始的大學生活做些準備。家長當然要適當監督,正確引導,不要讓孩子玩得過火。
挫敗型心理:
發揮失常,思想包袱重
【案 例】
同樣去年參加高考的丁叮,最后一門考試結束后回到家,她對父母說的第一句話就是“爸爸媽媽對不起,我考砸了。”估分后,她更確定自己與理想的大學失之交臂,更覺得愧對家長和老師。丁叮本來性格就內向,這下情緒變得更加低落,沉默寡言,整天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不愿意見朋友、會同學,更別說出去玩。萬般無奈之下,父母只能向心理專家請教。
◆點 評
這類考生的外在表現是吃不好、睡不好、習慣自責,甚至脾氣變得暴躁,容易與人起爭執。主要原因是這類考生把高考看得過重,將高考與前途掛鉤,而且他們會反復回味考試中的不足,強調自己的失敗和缺點。
★建 議
這類考生必須要明白一個道理:高考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不能憑一次成敗論英雄。條條道路通羅馬,高考也不是人生唯一一條出路。
應對這種心理的關鍵,在于不要過度停留在考試中,而要回歸當前,正視自己的情緒,多找家長或好朋友溝通傾訴,或參加一些有益的活動,如學習技能、體驗工作等排解不良情緒。
對家長來說,這時候不能給孩子太多壓力和指責,盡力保持常態,既不要冷淡也不要過分殷切。多跟孩子溝通,并注意觀察孩子的言行舉止,及時了解他們的心理變化,做出正確的引導。
焦慮型心理:
坐立不安,期望值太高
【案 例】
李瓊和丁叮的故事略有不同。高考那年,在考試結束后,李瓊一直處于忐忑不安的狀態。她自我感覺考試發揮挺好,成績應該會理想,但又擔心自己是否過于自信了。在成績公布前的一段時間里,她經常覺得心里沒底。加上那段時間,父母、親戚、朋友,只要是認識的人,都會常常詢問考得怎么樣,更讓她覺得煩躁、焦慮,有時候,晚上還會想得睡不著覺。
◆點 評
這是常見的考后焦慮癥,尤其是那些平時學習成績不錯,但心理素質較弱的考生,比較容易產生。一般來說,他們的自我期望值都比較高,但成績出來前的不確定性,會讓他們的焦慮持續并可能加重。
★建 議
及時調節考后焦慮情緒很重要。考生可以在合理估分后,對自己和未來形成一個正確的認知。如果估分不理想,也要勇敢面對現實,接納現實。可以選擇聽音樂、打球、戶外運動等,學會自我放松,而不要將注意力過分集中在成績上。作為家長,當發現孩子有這樣的焦慮時,一定牢記不要過多盤問,以免給孩子增加心理壓力。
茫然型心理:
無所事事,找不到方向
【案 例】
高考已經過去兩年,但盧果到現在還是認為,考后的那段時間,是自己最茫然的一段時間。他的印象中,高考結束后,自己好好睡了幾天,把長期不足的睡眠補了一下。但接下來,他總覺得無所事事,心里空落落的,每天特別無聊,不知道做些什么事情好。生活好像一下子失去了方向,每天混混沌沌地混日子。
◆點 評
這是一種茫然型心理,在重大考試結束后也比較常見。
考生從緊張的高考學習中放松下來,容易出現真空狀態,產生無所適從的感覺。特別是把高考看得不是特別重的考生,或者習慣被家長安排、管理的考生,更容易產生心理茫然。加上考試結束后,父母對自己的學習生活要求發生變化,在等待成績公布的過程中,這種感覺更明顯。
★建 議
建議考生趁這段時間,主動提升獨立意識和行為能力。可以通過合理安排,發覺興趣愛好,為填報志愿做準備,同時嘗試著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初步的未來規劃。考生也可以根據愛好,去做一些平時沒機會做的事情。
父母則應當多與孩子交流,鼓勵孩子發掘自我,引導孩子交往,協助培養獨立能力,避免無事可做,加劇這種虛無的情緒。
家長要適時調整心態,帶領孩子走出“后高考心理”
為什么緊張的高考結束后,考生還可能產生這些心理問題呢?
對此,教育心理咨詢站的心理老師認為,社會影響、家庭影響和考生的承受能力,是造成考生心理緊張的三大因素。
他們分析:“當下,高考仍然是衡量一個學生水平,決定一個學生未來的重要標桿。家長、考生的重視可想而知。高考結束后,考生忽然從緊張的學習狀態,轉變到時間可以任意支配的放松狀態,反而不知道如何合理安排時間。而這之后,他們還要承受成績公布的壓力,焦慮能被何所大學和專業錄取等。與此同時,他們還要面對周圍人的各種詢問,思考今后的前途、命運、生活等關于成長的問題。這么多事情接踵而來,產生焦慮、不安也是難免的。”
他們指出,高考后,父母的態度對考生心態的影響相當大,有時甚至會遠遠大于成績本身。作為家長,更應該適時調整心態,帶領孩子走出“后高考心理”陰影。
心理老師給出的建議是——
家長首先要冷靜、理性,不要讓孩子單獨面對壓力,讓孩子知道,全家人都和他在一起,為他打氣,共同面對問題。不要明顯地流露出過分的關注和擔憂,給孩子提供適當的機會,發泄出他們心中的情緒。
家長要多發掘孩子的優點,給予他們贊美和肯定。告訴孩子,考不好可以再來一次,或者尋求別的出路,同樣是有作為的。
家長還要合理安排好考后生活,多為孩子安排一些聽音樂、看書等“積極休息”的方式。也可以引導孩子進行一些社會調查,比如去人才市場了解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減少日后學習工作的盲目性。(完)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