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非歐盟學生成為政府財政負擔 奧地利擬改善 2014年04月25日 06時訊
奧地利的大學畢業生中,來自歐盟以外的國家者,只有不到5分之1的人留下來。奧地利新世代黨 (die Neos)呼吁修法,讓奧國能留住更多的外籍大學畢業生,
由于奧地利對于外籍生畢業后的居留設下諸多限制,以致于非歐盟學生成為政府財政的負擔。一分德國的研究報告指出,如果能有更多的外籍生留下來工作,情況將會大幅改觀。
目前,每1位大學生平均消耗11,000歐元的預算。一位非歐盟的大學生每年繳交1,450歐元的學費,加上平均付出每年僅約2,900歐元的稅金,5年的學習期間過后,成了奧國政府的一項賠本生意。
目前每一個學年共約有3,700位非歐盟大學生進入奧地利就學,5年下來總共造成了2億900萬歐元的支出。這些學生在這段期間貢獻給奧國的金錢約為8千萬歐元,也就是說,一個梯次使政府賠了近1億3 千萬歐元。
如果外籍學生在畢業后留下來工作,會為奧地利經濟創造利益。但目前只有約17.4%的非歐盟學生留下。他們如果多待一年,政府賠的數字就會減少至1億2100萬歐元。如果繼續留下,五年之后這個赤字就降至9,400萬歐元。20年之后,奧國政府就能將赤字打消。
事實上,愿意留在奧地利生活的畢業人遠超過實際留下的。研究報告指出,有31%的非歐盟學生表示愿意留下。如果這些人都真的留下來,政府只需要15年就可以收支平衡。因此,新世代黨認為應該放寬居留限制,讓學士畢業生也有機會申請長期居留權。另外,也應降低外籍生的最低工資限制,使有意留下的外籍生都能如愿,這樣一來是既人權又經濟。
資料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非歐盟學生成為政府財政負擔 奧地利擬改善 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