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英國調查顯示多數學生傾向到外地就讀大學 2014年01月14日 12時訊
由英國企業數據庫(Cambridge Occupational Analysts)執行的年度調查顯示,英國多數學生越來越想離開原先居住地,到外地就讀大學。此調查樣本為17,000位為英國各地即將就讀大學的學生,根據調查數據,有意愿在家鄉就讀大學的學生比率從2004的15%降低到2013年的7%;其中愿意留在家鄉就讀大學,比例最高的是蘇格蘭的學生,在蘇格蘭就讀大學無須繳交學費;而家鄉為倫敦的學生,則有最高的比例愿意留在倫敦附近的大學,此顯示了學生選擇大學有地域上的差異。有較多大學且生活機能健全的城市,較為受學生喜愛。 這與原先的預計背道而馳,由于逐漸升高的學費與生活支出,多數統計預估,會使更多學生愿意留在家鄉就讀大學,節省生活開支。例如在英格蘭,去年(2012年)大學學費調漲上限為9,000英鎊的政策,不過此政策似乎并未改變學生的意愿,多數比例的學生仍舊傾向離開家鄉就讀大學,如位于倫敦較為偏遠的地區(the east midlands、the south west),多數的學生選擇離開家鄉就讀大學。至于北愛爾蘭,有10%的學生希望留在家鄉就讀大學,而威爾斯僅有2%的學生愿意留在當地。 此外,英國大學申請入學服務辦公室(The Ucas)(注1)年度調查顯示,大學之間的競爭也更激烈,以爭取更多學生。相較于2012年,2013年各大學共增加10,000錄取名額,比2012年多成長了10%。調查亦指出,如今就讀大學成為昂貴的選擇,學生與家長都更謹慎的尋找適合的課程與大學,當面對更高的學費,學生會更謹慎選擇大學,并且做好旅行的準備。學費的上漲并未如預期般對于學生選擇大學有絕對關鍵性的影響。 雖然學費的增加影響大學的招生,但年輕學子就讀大學的比例反增不減。根據統計,2013年有496,000位學生進入大學,并且其中18歲的學生進入大學的比例達到歷年最高36.2%。若將19歲的學生也計算在內,則英國高等教育的入學率為40%。大學增加了名額,學生也收到更多的入學許可,這表示有更多的學生能夠進入大學,并且有更多選擇。然而在選擇非全職學生的比率下降了40%,成人學生就讀比例也下降14%。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英國調查顯示多數學生傾向到外地就讀大學 調查也指出就讀高等教育的比例并未平均分布于英國各地區,居住于較為不利的地區的年輕學子必須付出更多努力,以達到居住于較為好地域的學生的大學錄取比例。對此,英國政府除了提供青年學子就學貸款之外,也樂意資助大學擴增,并且增加錄取的管道和名額,希望能減少地域間的差距;總體而言,英國就讀高等教育的申請人口比例的提升,包括弱勢學生就讀大學比例也增加,顯示英國社會普遍了解接受高等教育的益處。 注1:英國大學申請入學服務辦公室(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dmissions Service,簡稱Ucas),主要負責英國大學申請入學,無論英國或國際學生,需經過此申請,大學一般不直接接受學生的申請。資料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英國調查顯示多數學生傾向到外地就讀大學 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