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美國教育界正重新思考教師在新網路世界中的角色 2013年12月10日 12時訊
在最近舉行的一場關于學習與大腦的研討會里,兩位同時是作家與教育家的重量級講者,針對教師在新網路世界中該扮演什幺樣的角色提出了他們的看法。一位是馬克.普蘭斯基(Marc Prensky),另一位則是威爾.理查森(Will Richardson),他們的主題是「契合21世紀的心靈」(Engaging 21st Century Minds),就科技如何改變學習以及學校如何跟上新學習方式等議題,提出他們的見解。在約莫一小時長的演講里,普蘭斯基提出,今日的學生由于身處在網路科技的強勢影響中,因此他們正在「摸索如何在一個全新的情境里生活」。他形容在場聆聽的教育者是「最后的前網路世代(the last pre-Internet generation)」,并說「我們總是用我們的舊思維跟舊信念在批判現在的新世代。」普蘭斯基重申了「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以及「數位原生」(digital native)這兩個概念,事實上,這兩條詞都是他因應新網路時代所打造出來的新用語。他說,「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主要方式,是透過閱讀;而今日兒童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則是透過科技。」雖然科技仍然涉及閱讀,然而他主張,兒童正逐漸朝向使用其他類型的文本--例如影片--來獲取資訊,而「閱讀的重要性正在式微」。由于有大量的科技與管道能獲取資訊與知識,普蘭斯基表示,教師主要的工作不再是教學,而是變成「給予學生那些科技所不能給的,像是動機、尊重、同情以及熱情。」普蘭斯基說,學生們不斷地向他反應,希望他們能選擇用他們如今最上手的數位工具來完成他們的學習作業。與其對他們進行微觀管理(micromanage,意即監視與評核每一個步驟),他認為「其實我們只要告訴他們『surprise me』」。普蘭斯基接著又提出一個他自創的最新字彙(buzzword)--futurecation,也就是future加上education的融合字。他用futurecation來說明當今的教育重點在于未來性,也就是幫助學生做好準備去面對那些「我們自己以前從來沒做過的事」。與其繼續把數學、英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等科目當作教學內容,「我認為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核心:有效思考(effective thinking)、有效行動(effective action)、有效連結(effective relationships)以及有效完成(effective accomplishment)。思考、行動、連結以及完成,應該是當今小學、中學等國民教育所應該致力從事的。」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美國教育界正重新思考教師在新網路世界中的角色 在普蘭斯基的演講結束后,接著是威爾.理查森的演講,有過將近20年教書經驗的他,如今則是一名科技專家。他認為,當今這個時刻或許是「教育最分裂的時刻」,呼吁學校應該要去適應新的網路世界。他提出一項質疑:「為什幺學校是我的孩子唯一不能把電子產品帶去的地方?那是他們隨身攜帶、方便隨時查找解答的工具。」他主張,學生們對這些不切實際的科技產品限制并不會買單太久。他更強調,利用科技進行自主引導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是應該也必須要做的事。」像普蘭斯基一樣,理查森也主張在這個科技新世界,教師的角色應該改變。然而他的看法與普蘭斯基不太一樣,他認為教師應該要「先當一名學習者(learner),然后再當老師(teacher)。」其原因在于,他們必須為學生找出并定位學習過程,讓他們知道學習的、內在的動機與好奇是什幺,還有什幺樣才叫「有創意」。「我深信,大部份的孩子即使沒有我們還是會不錯(OK),不過,我希望他們因為有我們而變得杰出(brilliant)。」理查森說。資料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美國教育界正重新思考教師在新網路世界中的角色 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