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法國教師工會研究人員談國小作息改革 2013年12月10日 12時訊
Laurent Frajerman為教師工會聯盟研究機構(Institut de recherche de la FSU)及巴黎第一大學社會歷史中心(Centre d'histoire sociale de Paris-I)研究人員。以下為法國世界報教育週報針對國小作息改革與Frajerman君所做的訪談:
Q :教師們的不滿情緒是很深沈的,但根據教育部的數據,為反對作息改革而在11月14日參與罷工的教師人數比例只有23%。您如何解釋這個現象?
A :正如各方意見反映出的不一致,也沒有任何國小教師工會(SNUipp-FSU、SE-UNSA)發動罷工行動,可見這次的罷工并沒有在工會的計畫里獲得一致的同意。這個運動所激起的回響(尤其在媒體)與某些身為社會黨選民的教師形成對立,因為他們不愿阻撓此項改革。如果法國最大的國小教師公會(SNUipp-FSU)發動罷工,這些行動應該在12月份將會擴大。
Q :教改意見分歧,有些人主張回到舊制,然而一年前還是「一致同意」的狀態,如何解釋?
A :不滿的聲音自改革具體落實以來漸漸累積。作息新制只是催化了這個深沈的問題。這個問題與近十年來教師行業的工作條件衰退有關。「支持」或「反對」一週上課4天半?對學校教師來說,真正的問題并不在此。真正的矛盾在于許多教師的內在良心:這是他們必須面對克服的內部張力,需考量到分段學習規劃對孩子們的重要性;同時也要意識到必須為此作出的個人犧牲。當地方條件對此有利(時間的重新規劃有一致性、落實共同商議等),政策便能執行;不然,整個系統將難以運作。
Q :那對校園會產生什幺影響?
A :問題之一在于如何加強學校與課外活動之間的連結。這兩方于今日仍存有斷裂,然而,以歷史觀點來看,小學教師在普及教育里扮演中心者的角色。現在圍繞于「教室」問題的緊張關係便源自于此。原則上,空間的分享應該不會帶來問題,但活動主持人及教師間的「聯合教學」(coeducation),是無法用政令來強制規定的。
Q :法國最大國小教師公會(SNUipp-FSU)讓成員自行決定其表達方式。像巴黎只有三分之一的教師于11月13日和14日參與罷工行動。這是工會立場模糊不清?
A :工會的傳統使其能管理好內部矛盾。工會已習慣去統合紛歧的意見:號稱「團結與行動」的多數派,要聯合實用主義與戰斗性,也要「解放的校園」更加激進。但現今卻因支持與反對意見難以整合,而產生了分裂危機。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法國教師工會研究人員談國小作息改革Q :在關于教職的討論展開前夕,社會對話(dialogue sociale)似乎已遭到破壞?
A :社會對話已經停擺了三十年,教職的爭議長期以來不斷升高:教師在勞動人口比例占了3.6%,但罷工天數就占了所有公務機關的70%,情況在這幾個月以來又有激化的現象。對教育部長Vincent Peillon來說,若不能去嘗試重啟社會對話,這個政策就會有問題,只能讓小型保守工會或反動派得利。
感謝您閱讀本文,本文轉載自臺灣教育部官網.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