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草寫不再重要?美部分州將拯救課堂內的書寫課程 2013年12月10日 12時訊
自1990年代后電腦開始大幅度普及到每個家庭,現代人使用紙筆的機會大幅下降,課堂內還需要教導學生學習如何使用紙筆書寫,甚至需要教導他們使用草寫體(cursive)嗎?美國最新公布的共同核心課程標準(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中,將草寫能力排除于必要能力之外。這項舉動引起各方不同的聲音,目前有45州依據此標準作為公立學校K-12課程制定及評斷的標準,但根據教育週報本(2013)年11月24日轉載美聯社的報導指出,其中至少有7個州仍然傾向將草寫能力列為必要能力。 草寫體(cursive),或稱為書寫體、手寫體。以往是用來區辨知識分子的標準之一,但在數位時代里,越來越多的人使用電腦或是手機作為溝通工具,手寫體不再視為知識分子的必要能力。制定共同核心課程標準的人員表示,不要求草寫能力是順應時代潮流,孩童生長在一個重度數位時代,他們對于電腦輸入法的需求比以往大為增加,不只小孩,大部份的成人日常生活中使用電腦的機會也相當多。「如果你愿意停下來想想到底未來需要什幺樣的技能,就會發現未來不論是在職場或是學校,鍵盤使用對于學生都比草寫來的有幫助。」支持刪除書寫的一名教授如此認為(The Associated Press. 2013)。
然而支持草寫體的人表示,近期的腦科學研究認為書寫不但會幫助手眼協調,且可幫腦部更流利的運作,提昇閱讀寫作及各項協調技巧。他們更進一步提出質疑,將書寫能力排除于課程之外,會不會導致未來的學生無法閱讀過去使用草寫體完成的文化資料,例如眾多的歷史檔案書信文件等。如果這些學生過度仰賴電腦,那他們如何在像是夏令營或是戰場中無網路的狀況溝通?72歲愛達荷州代表Bateman表示:「我很難相信國家居然會允許把要求書寫能力從課程標準刪除,畢竟美國的憲法可是用草寫體寫的呢!」(The Associated Press. 2013)。
不過電腦正快速的取代手寫也是事實。數據指出,95%的青少年使用網路,而使用智慧型手機的青少年也從2011年的23%上升到了今日的37%,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顯示,教育者并不覺得這是壞事。一份發表于七月關于美國中等學校教師的調查指出,78%的老師相信數位工具像是網路、社交媒體或是手機能鼓勵學生發揮更多的創意及個人感受。但皮尤研究中心的副總監Kristen Purcell也表示,從2,462名教師中進行另一個調查,顯示有94%的老師還是鼓勵學生做一些手寫的作業或寫作。老師們給了兩個基本的理由,一是目前大部分的標準化測驗依然是紙筆測驗,二是老師們相信讓學生用手寫下他們的想法可幫助他們在寫作的過程中想的更深入及周詳。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草寫不再重要?美部分州將拯救課堂內的書寫課程而對學生來說,電腦使用可讓完成速度加快且版面更簡潔俐落,但是依然有些學生使用紙筆來記錄事情。一個高中男生在該中心2008年的研究中說道:「當我用電腦打字的時候,我很難去進行創意的思考,所以我還是喜歡手寫所有東西,然后把這些東西在輸入電腦中,我不知道為什幺會這樣,但這是最好的作法。」(The Associated Press. 2013)。 這些使用共同核心課程標準的州政府不會阻止學校私下教授核心課程標準之外的課程,但在現實教育環境里,不僅教學時間有限,且需要在短時間內展現具體的成效,所以像是書寫能力這類教師個人覺得重要,但是不被列入共同核心課程的內容有可能會被犧牲掉。這也是為什幺加州、愛達荷州、堪薩斯州、麻州、北卡州、猶他州等至少七州仍傾向將草寫書寫課程列為必修課程。北卡州最近通過一條名為「回歸基本」的教育法案,其中也包含著書寫及背誦等綜合項目。
編譯人員:駐美國代表處教育組李曉寒參考文獻: The Associated Press. (2013, November 14).Some States Move to Save Cursive in the Classroom. Education Week. Retrieved from http://www.edweek.org/ew/articles/2013/11/14/651950ussavingcursive_ap.html
本文章來源于臺灣教育部,請我們一起了解下臺灣教育的一些情況吧。臺灣與祖國大陸一樣,有著濃厚的重視興學辦教的傳統。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就在臺灣開始興辦教育事業。17世紀中葉,在孔廟設立“太學”,陳永華為“學院”,也是“太學”的主持人,可以說是臺灣最早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學校。陳永華不僅自己鼓勵鄉社辦小學,還重視高山族的教育,鼓勵高山族送子弟入學。清政府治理臺灣后,更重視臺灣的教育事業,在臺灣逐步建立府學、縣學和社學,歷任巡臺長官都兼任臺灣的學政(教育長官)。福建巡撫沈葆楨入臺主持防務后,為發展東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指示舉辦“番學”,從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發展。臺灣逐漸建立起包括“太學”、府學、州學與“番學”在內的初步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草寫不再重要?美部分州將拯救課堂內的書寫課程 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