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泰國法政大學 法政大學 所在位置:日本,千代田區學校設置類型:創建時間:1880年學歷:本科 研究生 預科 學校性質:學生人數:29399人院校地址:6554
2013年10月07日 04時訊叻察帕萱律實大學9月19日公布一項大學生制服民調結果,該民調于9月14-17日進行,抽樣調查了曼谷以及周邊府治的1,293名大學生,結果指出94%的受訪對象表示大學生很有必要穿著學生制服。 針對9月初法政大學「大學生制服海報」引起的爭議,導致部分學生和民眾對大學生穿制服產生質疑,部分學生甚至認為大學生沒有必要穿制服,大學生制服約束了學生的特性。該海報引起了社會的不同論點。為此叻察帕萱律實大學調查了各個年級大學生,對大學生制服進行調查研究。當問及大學生是否有必要穿制服,94.44%的受訪對象表示很有必要,因為大學生制服是大學生的象徵,能展現學生的特點,讓學生更加遵守學校的規章,時刻提醒自己還是學生;而5.56%則認為沒有必要,因為學習成績的好壞和穿不穿制服沒有關係,外在的表現也不能體現學生是否為好學生。當問及穿校服的優點時,42.3%的受訪對象指出大學生制服能夠展現學生的整潔、秩序;23.6%表示這是對學校的尊敬;15.7%表示這是學生的象徵;10.1%表示這避免了學生之間的攀比;另有8.4%認為穿學生制服比較簡單節省。而大學生制服的缺點,35.3%認為大學生制服太過于性感時尚;26.5%覺得女同學的制服在參加活動的時候很不方便;15.9%表示制服很容易弄髒;12.7%指出如果學生在外面表現的不好,別人可以通過制服認出校名,進而會損壞學校名聲;還有9.6%表示有些學生會透過制服產生對學校的比較。有趣的是雖然94.44%的學生認為有必要穿校服,但僅有70.96%的學生愿意天天穿,15.15%的學生認為固定某天穿就可以了;另有6.06%的學生覺得只在學校重要儀式和重要日子時穿;還有2.27%認為考試的時候穿就夠了。
參考資料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泰國超過九成民眾認為大學生必須穿制服 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