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英國政府部門公布技職教育調查報告書 2013年10月07日 04時訊
英國商業、創新及技術部(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為求了解職業教育實施現況,藉此改善擴充教育(further education)和技能訓練的品質,該部門于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進行一項英格蘭地區的大規模調查,針對雇主以及參與學徒訓練制度的學員進行訪問調查,并于近日出版了兩份調查報告書。報告書內容當中雖然點出不少英國學徒訓練制度目前所具有的缺失,但同時這些訪談者也提出不少改進的建議。大體而言,有78%參與學徒訓練制的學員以及81%的雇主肯定目前英國所實施的學徒訓練制度。
首先,第一份報告書《學徒訓練制度評鑒:雇主的觀點》(Apprenticeships evaluation: Employer),共有133頁,參與問卷調查的雇主包含4,009人。此外為了能讓分析更為精確,英國商業、創新及技術部將這些受訪的雇主分成五大類別:商業、行政及法律類;健康、公共服務及關懷類;零售、商業及企業類;工程及製造科技類;建筑、計畫及環境規劃類等5大類,用以了解這五大領域目前的學徒制度亟需改善的缺失及優點為何。
根據分析,這些受訪的雇主平均提供1至3年不等的時間讓學徒在該公司進行職前訓練。共約有71%的雇主提供了學徒機會給16至18歲的年輕人;73%的受訪者則是提供了學徒機會給19至24歲的年輕人。但是相對于24歲以下的年輕人,25歲以上的年輕人卻只有45%的雇主愿意提供相同的學徒機會。也因此在這份報告書當中受訪的雇主普遍表示,英國政府應當提供更多元的資訊讓18歲以下的學童清楚了解到,教育系統除了升學的管道之外,學生其實可以透過學徒制度及早發現自己的興趣,藉由公司的技能養成,為自己未來進入職場提早做準備。
例如在這份報告書當中就有54%的受訪雇主表示過去他們的公司普遍會優先錄取參與過學徒制度的學員;另外,61%的受訪雇主則表示自己的公司目前就有見習生;77%的受訪雇主則表示自己的公司過去及現在都有提供非常正式的學徒訓練課程,而這項數字與上一期的調查相比,足足成長了85%。
另外,為了了解學徒的想法,英國商業、創新及技術部所發表的第二份報告書即為《學徒訓練制度評鑒:見習生的觀點》(Apprenticeships evaluation: Learner),共有128頁,參與問卷調查的學徒包含過去參與過學徒訓練制度的4,519人,以及最近才剛剛結束學徒訓練課程或是仍在學徒中的學生共有5,010人。尤其在這五大領域當中,商業、行政及法律類的學徒人數一直以來是最多的,且自2008年以來幾乎成長了兩倍之多。
學校名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所在位置:英國,London學校設置類型:綜合性大學創建時間:1826年學歷:本科 研究生 網絡課程 學校性質:公立學生人數:21620人院校地址:8360
至于為何會參與學徒訓練制度?在問卷調查所提供的選項當中,受訪者普遍表示希望藉由學徒訓練制度培養相關的工作能力以及提升在職業市場當中的專業知能。雖然普遍受訪者都滿意目前公司所實施的學徒訓練課程以及英國政府的相關配套措施,但是仍有多數的學徒表示,英國政府應當加強在18至24歲這組年齡層的宣導,讓中學畢業的學生除了在考試進入大學這條路之外,也能夠透過良好的學徒制度及早培養自己的專長以供進入職場做準備。
資料
學校名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所在位置:英國,London學校設置類型:綜合性大學創建時間:1826年學歷:本科 研究生 網絡課程 學校性質:公立學生人數:21620人院校地址:8360
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