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法國的華語熱潮 2013年09月13日 12時訊
法國學生學習華語的人數持續增加。本(2013)學年度共有33,500名國、高中生與4,500名國小學生在校內選修華語課程,比去(2012)年增加10%,比十年前更成長了400%。此外,本學年度起,法國也首次在所有學區皆開設華語課程。而在今年春天舉辦的中等教師資格考試(CAPES)中,開出約40個華語教師名額(中等教師資格考的歷史新高名額),去年只有15個名額。最后,華語也由外語教學的第九位提升到第五位(僅次于英文、西班牙文、德文與義大利文)。
法國教育部漢語總督學白樂桑(Joel Bellassen)表示,華語教學的整體情況已改變。不過,學習華語的熱潮亦帶來了「成長危機」。他表示「由于學生人數的成長太快,且遍及法國各地,因此近幾年來,供需間的差距加深」。許多學生無法進入提供華語課程的學校,只能尋求私人家教、協會課程或遠距教學。其他問題包括正式教師人數過少(在480位中學華語教師中,僅有三分之一為正式教師),其他如督導、培訓等方面也一樣。
事實上,法國華語文研究歷史悠久。早在1814年便于法蘭西學院成立了全球第一個華語講座。1840年起在東方語文學院開設華語課程,1958年在大巴黎區愛森省的蒙杰宏(Montgeron)高中開設了第一班高中華語課程。不過,由教育部頒定的華語課綱要到2002年才正式定案,雖然自1966年起便設立華語科中等教師資格考試,但直到1999年才增加華語科最高教師資格考。
早年,法國學生學習中文的主要動機是對中華文化感興趣。但在蒙杰宏高中教授華語近三十年的教師Catherine Meuwese發現,自90年代起,學生學習華語的動機越來越受經濟和就業層面影響。法國國際關係研究院(IFRI)的中國專家、巴黎政治學院副教授Alice Ekman也表示,雖然學生背景多元,但投入華語學習大多都歸因于中國經濟的發展與媒體的報導。在高等教育階段,因為這種實用主義風氣,學習華語的人數也越來越多,目前有18,000名學生在研究中心、高等學院或大學學習華語。不過,對家長而言,讓子女學習華語還有其他考量。一位史特拉拉斯堡地區的家長表示,當初會讓孩子學習華語是為了可轉學到更好的學校。事實上,其女在選擇華語作為第三外國語后得以轉學到一所很好的高中。這名家長更興奮的表示,女兒在臺灣游學一個月返法后,完全迷上了中文。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法國的華語熱潮 另外,對學校而言,開設雙語班也是增加學校社會融合程度的方法。巴黎一些位于「優先教育區」(ZEP)的中學,在設立英-中雙語班后,再度吸引了社經條件較優越家庭的子女。一位校長便表示:「這些班級通常程度很好,讓家長感到放心。雙語班是吸引在放寬學區限制后,想讓孩子到其他學區就學的家長的方法。學校的形象改變了,入學人數增加了,學習成果也提高了。這是大家都受益的良性循環。」在巴黎第十三區(最大的華人區)的一所高中也從今年起在高等學校預備班中,與傳統名校亨利四世高中共同開設華語課程。校長表示,對于缺乏如亨利四世高中所在地區之社會文化特性的常民性社區而言,這是一種肯定。事實上,華語課程并非好學區學校的專利。漢語督學白樂桑表示,法國教育部并非一律通過高中設立華語班的申請案,且會監控設班的平衡性,讓班級開設在社經條件較差學區的學校,因為這具有提昇價值的效用。另外,華語也逐漸被視為通往菁英教育的籌碼。在一所同樣位于十三區的小學中,250名學生每週都需上一到兩小時的華語課。其中半數學生來自不說官方華語,僅說方言的華裔家庭。校長表示,華語課程幫助這些學生在小學畢業時獲得良好的語言能力。有五分之一學生會遭遇學業困難的階段,這些學生掌握了重要的籌碼。校長驕傲地表示,每年都有兩到四位校友進入名校路易大帝高中。
感謝您閱讀本文,本文轉載自臺灣教育部官網.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