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英國托育補助制度變革 2013年09月07日 06時訊
英國政府推動托育制度革新,從8月5日起新政策進入十二週的政策諮詢期,政府希望聽取社會大眾與各個家庭不同的意見,作為政策最后定案的參考。新的托育券制度(childcare voucher scheme)主要是從雇主補貼改為政府補貼,不過新制的補助對象已經引發批評聲浪,部分游說團體希望能調整政策內容。 根據新的托育券制度,只要是父母都在職場的雙薪家庭,父母個人年所得在15萬英鎊以下,或聯合帳戶年所得在30萬英鎊以下,每個孩子每年將可獲得最高1,200鎊的托育?補貼。新制將于2015年上路,將首先補助五歲以下兒童的托育費用,預計到了2020年將涵蓋十二歲以下兒童。英國政府認為新制將可嘉惠250萬個英國家庭。 新的托育券制度于2015年實施之后,每個家庭將可在網路上建立托育帳戶,每消費80便士購買托育券,政府就會補助20便士。托育券將可抵用在教育及兒童服務與技能標準局(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 Children's Services and Skills,簡稱Ofsted)登記有案的托兒所所提供的育兒服務。現行的雇主補貼托育券制度將會走入歷史,該制度目前僅有5%的雇主加入,影響大約50萬個家庭。此外,新制也包含了對于低收入戶補貼的配套措施,預計從2016年起,如果低收入戶的父母親都在職場工作,或者是低收入且單親的家庭父母進入職場工作,這些家庭將可透過普及信用福利制度(Universal Credit)獲得額外托育補貼,最高補貼85%的托育費用,高于現行制度的70%,適用于十二歲以下兒童。 然而,新托育制度的部分內容引發社會團體的抗議,批評者認為此一制度對于犧牲工作在家照顧孩子的母親是一種「懲罰」。英國大約有120萬個家庭,因為父母其中之一選擇在家照顧孩子而無法受惠,其中在家照顧孩子的多半是母親。在家育兒母親協會(Mothers At Home Matter)為待在家中照顧嬰幼兒而離開工作崗位的母親爭取權益,協會秘書Lynne Burnham認為新政策是錯誤的,因為「父母有人留在家中陪伴孩子的家庭,跟父母都出門工作的家庭應該一視同仁」,并表示英國政府過去減少社會福利時,對于單薪家庭和雙薪家庭就採取了差別待遇。致力于提升中低收入戶生活品質的解決方案基金會(Resolution Foundation)副執行長Vidhya Alakeson表示,根據他們的研究,在新制度下,收入在最后40%的家庭只有16萬戶能獲得補助,收入在前面40%的家庭卻有170萬戶能獲得補助,兩者不成比例。新托育券制度對于生活在最低水平的家庭給予太少的工作誘因,因此內容應該大幅修改。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英國托育補助制度變革 保守黨議員Nick de Bois也認為「稅務制度應該要幫助每個家庭,不論是否父母選擇待在家中照顧孩子,至于托育制度首先應該幫助父母雙方都想回到職場的中低收入家庭。」由于英國人平均年所得大約2萬6,000鎊,新制以父母個人年所得在15萬英鎊以下,或聯合帳戶所得在30萬以下為門檻,這代表絕大部分的雙薪家庭都能獲得托育券補助,卻排除了父母有人在家照顧孩子的家庭。 英國財政大臣George Osborne表示,新制將擴大補助範圍到父母之中有人是全職照護者的家庭,至于母親在家育兒的家庭無法受惠是因為她們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關于簽訂「零工時契約」(zero-hour contract)的在家工作者是否也能在新制中受惠,他認為「政府要確保工作者的權利不會被濫用」。副首相Nick Clegg上廣播對話節目時,前法庭律師Laura Perrins來電質詢新政策是否造成歧視,副首相表示政府對于學齡前兒童已經給予每周15個小時的免費托育補助,不論父母親在職或在家照顧孩子都一視同仁,而新的托育券制度是特別針對父母有意進入職場的家庭給予補助。 相較于世界各國,英國的托育費極度昂貴(平均每周約90-110鎊),近年來的通貨膨脹更使得托育費高漲。許多家庭發現即使父母同時上班也不足以負擔托育費用,因此還不如其中一人留在家中照料孩子。在一月份的內閣半年報告(Mid-Term Review)中,聯合政府首相David Cameron和副首相Nick Clegg矢言解決此一問題。英國政府曾考慮調整育兒者和兒童人數比,讓托兒所和保姆可以一次照顧更多的孩子,然而育兒品質成為關注焦點,因此相關調整對實際狀況的改善極為有限。三月份預算書首次公開新的托育券補貼制度,編列了約14億英鎊的經費,部分經費來自舊的托育券補貼制度。資料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