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卑詩省國際研究生移民專案成為省移民計畫項目 2013年08月16日 03時訊
卑詩省政府今天確認,試辦3年的國際研究生移民專案(International Post-Graduates project, IPG)成效卓著,已經提名逾700名博、碩士畢業生成為移民,有助提升本省科技與創新實力,因此該項計畫將正式規劃為省提名移民計畫(Provincial Nominee Program, PNP)的永久項目,期能吸引更多國際學生留在本地貢獻所學。
根據移民部統計,過去5年定居卑詩省的經濟類移民減少20%,省府預期未來10年本地就業市場將面臨嚴重的勞動力短缺問題,特別是資訊科技與醫療方面的專才。
在省長科技委員會(Premier's Technology Council)的建議下,卑詩省3年前試辦的國際研究生移民專案,只要在卑詩省自然科學、應用科學或醫療領域專上學院的研究所取得博、碩士學位的國際學生,均可透過PNP申請,3年來已有734人經由該計畫取得移民身分,其中93%為碩士畢業生。
資料顯示,有67%的提名人已成功就業,另有24%選擇繼續深造,大多為碩士畢業生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其中93%的提名人仍住在卑詩省,已就業者中,有88%任職于跟自己所學有直接相關的領域,他們在2012年的平均薪資為4萬5,645加元。
卑詩省就業、旅游與技能培訓廳長Shirley Bond(Minister of Jobs, Tourism and Skills Training and Responsible for Labour)強調,卑詩省在2020年前預估將新增100萬個工作職位,對高技術專才的需求日益殷切,省府要確保那些擁有最佳知識與技能的精英留在本地職場,無論是本地生或國際研究生,讓「卑詩就業方案」(BC Jobs Plan)得以落實。
而卑詩省高等教育廳廳長(Minister of Advanced Education, Amrik Virk)則指出,卑詩省有世界知名的專上教育系統,吸引來自全球各地的國際學生就讀,不少國際學生入讀研究所,將這項試行方案變成PNP的正式類別是一項好消息,有利于省府達成擴大招收國際學生目標。
本文章來源于臺灣教育部,請我們一起了解下臺灣教育的一些情況吧。臺灣與祖國大陸一樣,有著濃厚的重視興學辦教的傳統。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就在臺灣開始興辦教育事業。17世紀中葉,在孔廟設立“太學”,陳永華為“學院”,也是“太學”的主持人,可以說是臺灣最早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學校。陳永華不僅自己鼓勵鄉社辦小學,還重視高山族的教育,鼓勵高山族送子弟入學。清政府治理臺灣后,更重視臺灣的教育事業,在臺灣逐步建立府學、縣學和社學,歷任巡臺長官都兼任臺灣的學政(教育長官)。福建巡撫沈葆楨入臺主持防務后,為發展東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指示舉辦“番學”,從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發展。臺灣逐漸建立起包括“太學”、府學、州學與“番學”在內的初步【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卑詩省國際研究生移民專案成為省移民計畫項目 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