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初到美國的留學生,往往需要克服許多文化及環境的適應問題。日前,北卡州立大學統計系學生嚴賽柔與高等教育管理系碩士班學生程瑛在學校舉行“中國學生學者美國校園文化交流營”,透過講解、小組討論、短劇、服裝示范,幫助學生了解中美學習和生活差異。
嚴賽柔描述自己于2007年自北京移民來美時,因為語言障礙和文化沖擊,度過一段灰暗孤單的日子。今日活潑、開朗、充滿自信的她,希望以過來人經驗,幫助其他學生縮短摸索過程,充分享受美國的求學生活。
程瑛在“如何融入美國的學習環境”講座中,說明在中國上課是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在美國可能上千人一起在大禮堂上課,也可能以小型研討會、網絡研討會、工作坊形式進行。她鼓勵學生上課時要主動發言,訓練自己有條理地講話,積極參與互動。她傳授時間管理的秘訣,并提供與教授溝通的電郵范本及小組互動時可用的科技資源。
嚴賽柔在“美國校園社交生活”部分,指出中西文化不同,有些在中國視為謙虛、認真、內斂的作法,在美國卻可能被譏為無能、書呆子、無禮。她說要避免因文化差異而產生誤會的金科玉律是“總是和善待人”。
她以實際例子說明美國人的用餐禮儀、談話方式、個人衛生習慣、金錢觀念、送禮習俗、約會態度等,鼓勵留學生勇敢走出“舒適區”,選擇和美國人當室友,既可增進語言能力,又可真正融入美國生活。
由美裔和華裔學生組成的義工團隊,以短劇向在場學生示范與美國人交友的應對進退,并推出服裝表演,展示上課、運動、上臺報告、求職、社交晚餐、正式典禮、舞會、酒吧等場合的適宜服裝。
學生張容維回憶,剛到美國時,因沒有朋友,自己躲到廁所去吃中餐。她覺得這個講座對新生很有幫助。曾經到中國學習華語的美國學生Tom Nudell表示,美國人很喜歡交友,鼓勵中國學生多參加美國人的聚會,不要怕說錯英文,多說才會進步。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