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瑞典高中職業教育課程應配合市場需求 2013年05月24日 03時訊
瑞典結合全國14工會成立之「全國組織工會」(簡稱LO)注為最大勞工工會之一,該工會建議政府應將高中職業課程結合企業所需,將教育和實習的兩大代表-學校界及企業界合作設計更符合市場需求之教育課程。
瑞典教育部長Jan Bjorklund于2006年上任后策劃將高中課程分為升學與就業取向以提供學生多元化選擇。近來更因選擇高中職業課程學生人數每年遞減,許多學生中途綴學或改選其他課程重讀,B部長更提出「減短高中職業課程學習年限以讓這群"對學習倦怠"的學生能早日完成課程,取得文憑」的政策。針對實施升學及就業分流的這幾年,LO綜合職業課程內容設計及學生畢業后之就業情況,再結合企業界意見作了"金融風暴后之高中畢業生職場分析",在該報告中作出調查分析,并提出教育政策建議。報告中分析目前高中職業課程所面臨的四項問題,并提出建議:
1.選擇職業課程者遞減:自2008年起選擇職業課程者逐年下降,直至今日僅有約1/4的小九畢業生(等同于我國中畢業生)選擇高中職業課程。雖然企業對高中護理照護及工業技術課程等需求相當大,但都因學校招生數不足而被迫停招,49%的企業表示招聘需求增加,但要招到高中畢業之專業人員卻很困難。企業招聘不到人員乃因選擇職業課程人數大減,而選擇職業課程人數減少的最主要原因,在于選擇職業課程者若不主動加修升學必修課程,未來若改選升學跑道,則將因不符合升學條件,失去未來升學機會。這導致學生在選擇升學或就業上寧可選擇可升學的高中課程,致使選擇職業課程者大量減少。LO建議將職業課程修正,將升學必修程納入職業學程;并加強生涯規劃課程,給予面對選課學生更豐富的資源協助。另建議在未來設置大學層級之職業大學課程等或許更能提高學生選擇職業課程興趣。
2.選擇職業課程者學習中途退出:許多學生在學程未完成前轉課或綴學,五年內還未完成學業的學生占1/4。這些問題已不是暫時性的,若要依照B部長再將職業課程學程減短成一至兩年,理論課程降低程度等以提升學生學習意愿,則僅是考慮到學生能如期畢業,而并未考量到企業對人才技能的需求及這群學生畢業后所要面臨的求職問題。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瑞典高中職業教育課程應配合市場需求 LO建議地方政府應加強教學內容及提供學生各項協助以幫助學生完成學業。3.職業課程品質不一:各高中職業課程品質不一,各地方依企業偏重性質不一需求亦不盡相同。各職業課程招收名額應盡量配合當地需求做調整,課程內容也可請教當地企業聘雇人員才能依需求做適當性配合,以適應各行業所需。LO建議賦予當地企業對課程內容、品質及地域性招收名額更高影響力以期改善教育與職場實際需求問題。
4.畢業后之就業狀況差:幾項職業課程很明顯地與職場不連結,這從幾項職業課程畢業生在三年內僅有一半學生找到工作可看出,而其中又以女性為主的職業課程更加嚴重。歐洲經濟與發展組織(OECD)曾批評瑞典職業課程兩造相關單位(學校與企業)的影響力太弱,使得課程品質及教育與職場需求配套措施嚴重落差危機。
對LO企業界的會員來說,職業課程內容及實際就業市場所需的落差所引發的危機是很明顯地。而這項責任應歸于課程設計小組在設計課程上應將重點放在如何使學生在學期間學習到實際就業所需技能,并于畢業后能順利就業。
學校與企業間的協議對于課程內容及企業實習是很重要的,無論是學校或企業均應承擔共同責任。LO建議課程設計小組應和各行業代表協商,將實習提高至15周,并在各校及各區、各課程之名額給予適當性建議。學生無法完成學業也不應歸咎于學生,責任應在學校及政府提供足夠學習支持及資源以協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并如期畢業。
瑞典需要具高品質的職業課程以吸引學生選擇。而教育品質提升及與具優良工作條件的企業合作,則是需透過學校及企業雙方面影響,以確保職業課程整體設計品質的最重要因素。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