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研究顯示:新世代青少年趨向物質主義且不求上進 2013年05月24日 03時訊
根據圣地牙哥州立大學(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與前世代的青少年相較,現今的高中應屆畢業生的確更有金錢及物質慾望,但是更不愿努力來換取他們想要的東西。
圣地牙哥州大Jean Twenge與諾克斯學院(Knox College)的Tim Kasser兩位心理學教授的研究,刊登在五月出版的「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學報」(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研究資料數據是取樣自1976到2007年期間,針對當年高中最后一年學生所作的35萬多件調查,來檢視橫跨三個世代:嬰兒潮世代(1946-1964)、X世代(1965-1981)及Y世代(1982-1999),問卷內容包括對物質價值觀的了解,如擁有大量金錢或好東西的重要性、以及努力工作的意愿等。
統計證實,把1976-78年間的嬰兒潮世代當時的高中生,與2005-07年的Y世代高中生相比,自認擁有許多錢是重要的比例,分別是48%及62%;而認為擁有自己的房子是重要的比例,分別是55%及69%。不過,若把3個世代相較,認為金錢是重要的最高峰,實際上是發生在X世代的1980年代,對照美國發展就是1987年的華爾街為代表,當時流行的一句話正是「貪婪是好事」(greed is good)。
至于在「不想努力工作」方面,1976-78年間的嬰兒潮世代同意的有25%,80年代的X世代同意的有30%,2005-07的Y世代則達到39%。
這種想要好東西卻又不愿努力的「幻想差距」(fantasy gap),與其他研究顯示新世代越來越「自戀」及動不動就「講求權利」(narcissism and entitlement)的社會現象不謀而合,而問題製造者,就是嬰兒潮世代的父母。
Twenge表示,青少年的價值觀是由父母的行為、主流社會意識、家庭結構、經濟情勢、媒體廣告及政治及商業訊息等形塑而成,社會文化及環境影響每一代青少年的態度,特別當經濟情況及家庭生活不穩定時,青少年越是認為物質享受才能安慰他們,再加上廣告的推波助瀾,他們就更相信「物質生活才是好生活」(the good life is the goods life),而以追求金錢及物質享受為優先的態度,根據Kasser先前的另一篇研究,連帶便會造成許多精神問題,包括憂郁及焦慮等等。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