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如何幫助社經弱勢但具高能力的學生進入大學 2013年05月04日 01時訊
輸在起跑點,志氣也難展?有調查指出,窮學生對升大學及成為專業人士的期望,均較富學生低,相信是因經濟及心理阻力所致。窮與富造成起跑點上不平等,外地不少大學近年對窮學生提供升學優先或加學分做法,又可否幫他們一把?
中大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香港中心日前發布有關中學生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草根階層(社經地位最低10%)的學生,無論是期望升讀大學的比率,還是期望從事專業工作的比率,均遠低于最上階層(社經地位最高10%)學生,如在去(2012)年,富學生中有81%期望升讀大學,窮學生只有35%。
自信不足 較少選專業科即使同獲PISA評定為高能力的學生,窮學生想升大學或做專業人士的比率,也明顯低于富學生。何解有別?PISA香港中心認為是經濟以及心理的阻力,影響窮學生對未來的期盼。
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總干事列豪章指出,基層學生得到的學習支援較少,往往影響其升讀大學的自信心,認為自己比別人不足,即使能力與富有學生相比,自信也較低,在選科或職業上,也較少選一些專業如律師等。
今年1月香港教育學院的研究發現,1991年香港富有及貧窮家庭的子女,入讀大學的比例與2011年相比,已相差近3倍。
家庭收入,影響個人的成長環境及生活資源,即使同樣接受教育的機會,但無可否認,窮學生與富學生的起跑點,難以平等,連帶升學就業以及進入上流社會的機會也一樣。這問題在外國早已引起關注,有才能的窮學生難獲最好發展機會,跨代貧窮的命運也難以打破,窒礙社會階層的流動,對整個社會也有害無益。
今年《紐約時報》報導,美國哈佛及史丹福大學的教育專家分析數據,指在收入最低25%組別,只有34%成績優異高中生升讀全美238間最受歡迎大學,來自家庭收入最高25%的優異生,比例達78%。他們有能力但沒升讀較好大學,是因為他們通常會選擇離家較近大學。
為幫助優秀弱勢學生出頭,美國常春藤聯盟大學,即使學位爭破頭,但若申請者是家中第一代大學生,又或來自弱勢家庭但具學術能力,也可獲酌情錄取。
可效法哈佛 主動尋找學生至于美國哈佛大學,注重校園的多元性,有專人到全美多間中學發掘優秀的窮學生,向他們提供升學意見,以免他們因資訊或自信不足而放棄機會。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如何幫助社經弱勢但具高能力的學生進入大學近年臺灣也有多間大學仿效,如臺灣清華大學設名為「旭日組」的弱勢學生名額,交通大學則每年優先錄取34名低收入戶學生。臺灣教育部次長陳德華曾表示,盼鼓勵更多學校有類似做法,讓社經地位弱勢但有潛力學生有機會向上流動。
臺灣國立中興大學更于今年向窮學生給予3項優待措施,在13個熱門學系,如:法律、財經金融等,窮學生可獲加分入學、免收報名費及補助交通費。
學友社列豪章也贊成有關做法,他表示,窮學生在起跑線上較不利,若然在錄取程序時加分入學,相信可幫他們一把,這是好事,但難說社會是否普遍接受。
或有人認為,大家既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若窮學生可獲加分或優先入學,會否對其他學生也造成不公平,但不可忘記,社會應有公平流動機會。
不少研究也證實,家庭背景及所屬社經階層,會影響升讀優質學校機會,而最終學業成就,以及將來的職業與社會地位也連串相關,在大學入學程序中,除了考慮申請者在校成績或統一考試表現,亦考量其面對的障礙和所付出努力,是否盡然不可接受呢?
誠然,香港大學學生名額一向憎多粥少,在香港推行,相信會引起不少爭議。而教育起跑線不平等之現象,要解決也不容易。不少窮學生早在中小學甚至幼稚園,已輸在起跑線上。教院2011年研究也指出,幼稚園學生中,窮學生的中英數成績已比家境較佳的學生低5%至8%。在起跑點之初已有差異,不幫他們一把,叫落后的那些學生如何有信心可以迎頭趕上?
資料來源:2013年04月25日經濟日報http://hk.news.yahoo.com/%E9%AB%98%E5%88%86%E7%AA%AE%E5%AD%B8%E7%94%9F-%E5%8D%87%E5%A4%A7%E5%AD%B8%E4%BD%95%E5%A6%A8%E6%89%B6-%E6%8A%8A-224829091.html
本文章來源于臺灣教育部,請我們一起了解下臺灣教育的一些情況吧。臺灣與祖國大陸一樣,有著濃厚的重視興學辦教的傳統。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就在臺灣開始興辦教育事業。17世紀中葉,在孔廟設立“太學”,陳永華為“學院”,也是“太學”的主持人,可以說是臺灣最早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學校。陳永華不僅自己鼓勵鄉社辦小學,還重視高山族的教育,鼓勵高山族送子弟入學。清政府治理臺灣后,更重視臺灣的教育事業,在臺灣逐步建立府學、縣學和社學,歷任巡臺長官都兼任臺灣的學政(教育長官)。福建巡撫沈葆楨入臺主持防務后,為發展東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指示舉辦“番學”,從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發展。臺灣逐漸建立起包括“太學”、府學、州學與“番學”在內的初步【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如何幫助社經弱勢但具高能力的學生進入大學 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