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英國青年政策簡介 2013年04月08日 02時訊
英國發表Positive for Youth White Paper(下稱「青年政策白皮書」),就13歲至19歲的青年之教育、青年服務、健康、犯罪問題、居住、就業等問題提出政府處理方針。青年政策白皮書承諾,為給予青年充分參與社會的機會,政府預計要從教育體制層面、身心健康方面、社群經驗的接觸和青年工作機會方面等做出數項重大改革。 從2013年起,英國國民義務教育將提高為17歲,預計2015年提高為18歲。英政府已經準備挹注教師、重新審視課程表并提供額外的經費因應國民義務教育的延長與特殊教育的需求。英政府在公共參與方面,提供足夠經費確保地方社群接受足夠的訓練讓青年參與地方事務。為了幫助弱勢青年,英國教育部提供經費予地方團體申請。英政府希望接受補助的地方社群,能就轄區內16-17歲之間的青年進行就業輔導,并提供適當工作機會。青年政策白皮書做出一個創舉,即為了解決目前青年高失業率的燃眉之急。由于地方事務參與需要有政府和地方強而有力的伙伴關係,英國教育部更提供為期兩年(2011-13)78萬英鎊給地方政府組織,來強化地方政府對于青年提供的各項服務(包含醫院、精神治療、戒菸以及防止地方幫派活動等服務)。 休閑產業方面,英政府承諾在2013年3月以前,在生活環境較不富裕的地區,成立63所擁有頂尖設備的Myplace youth centres(下稱「青年中心」)以作為各項青年活動與服務提供的地方。除政府直接成立青年中心以外,政府廣招更多的組織團體執行National Citizen Service補助計畫。希望將成功的人格塑造案例于社區里形成典範。 勞動就業方面,英國政府推行Youth Contract計畫,補助16萬個工作以及25萬個工作機會給18歲至24歲待業青年。另外,政府并鼓勵青年從事自愿與慈善工作。另外,為確保所有青年都不因為家庭瓦解而流離失所,英政府透過Homeliness Safety Net提供21歲以下青年免費或低價住宿國宅的措施。 國際事務參與方面,英國青年政策白皮書并未提到青年參與國際事務的面向。目前國際志工服務由慈善機構或團體負責,最大且知名的社團為British Universities North America Club。英國青年在暑假期間可以去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英國青年政策簡介 美國工作,暑期工讀計畫在美國J-1簽證制度下持續進行。加拿大開放18-30歲的英國青年得于加拿大工作一年。工作機會隨著國別有所不同。例如,到中國大陸則是教英語,到南非則是擔任各類型運動的教練,到印度則是從事女性權益和弱勢兒童教育和救濟工作。工作的多樣性和選擇性隨著當地國家的需求而有所不同,對于英國青年來說,參與國際事務最好的方式就是青年暑期打工渡假,可以發揮所學也可以增廣國際見聞。資料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英國青年政策簡介 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