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英格蘭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宣布2013-14學年度大學預算 2013年03月22日 12時訊
英格蘭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the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簡稱HEFCE)近日回覆英國商業、創新及技能部(the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簡稱BIS)針對2013-14新學年度有關高等教育經費預算分配做出詳細說明。信件內容指出2012-13學年作為新預算制度實施的第一期,主要方向除了朝逐年撙節經費的目的之外,更希望高等教育能夠有效帶動英國經濟成長。未來2013-14學年度作為新預算制度實施的第二期,將會延續第一期的方向發展。 英格蘭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目前核定2013-14學年度補助英格蘭境內所有大學的總經費為40億4千7百萬英鎊,這筆款項少于2012-13學年的補助經費,符合前項說明高等教育經費將逐年刪減的目的。總經費補助的方向共分成四個部分: 首先,新學年度預算用于補助高等教育的教學部分仍占最大的比例,總共編列23億英鎊。英格蘭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考量點在于從去年開始英國本地生的學費大幅調高后,雖然造成本地生入學人數少于往年,但是各大學的學費總收入最終反倒高于往年。加上本地生入學人數低于往年所空出來的缺額,各大學進而都用來招收國際學生,由于國際學生學費高于本地生許多,這也是各大學在去年學費總收入會高于往年的原因之一。也因此有鑒于各大學能夠讓學費的收入成為該校的主要經費來源情況下,英格蘭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才于新的學年度將這筆款項從去年的32億英鎊刪除至23億英鎊。 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經費則是編列16億英鎊,有鑒于研究項目逐漸成為各大學人員除了教學之外最重要的工作,而研究成果也能帶動英國經濟成長,因此英格蘭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連續三年在這筆預算的編列上都沒有變動過,而且該單位也成為英格蘭各大學在申請研究經費來源上的最主要機構。 另外英格蘭高等教育委員會則是編列1億6,000萬英鎊的預算進行知識交流的工作。這筆預算跟其他項目比起來反倒是逐年增加,例如今年該項目所編列的預算就足足比起去年多了1,000萬英鎊。在這筆預算之中,更是特別挹注在稱為高等教育創新基金(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on Funding,簡稱HEIF)上。這項計畫從2011年預計實施至2015年,主要工作是強調知識經濟的產值,除了鼓勵各大學可以將其研發成果用于活絡英國的經濟成長之外,更是期許各大學可以與民間企業公司合作將其研究成果更為推廣進而達到經濟效益。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英格蘭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宣布2013-14學年度大學預算 最后英格蘭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則是在這筆總預算當中編列1億2,000萬英鎊用來補助英國研究伙伴投資基金(UK Research Partnership Investment Fund,簡稱UKRPIF)。這項計畫從2012年開始實施預計至2015年,共計3年,主要目的是用來鼓勵英國民間企業單位或是國際公司投資經費到英國大學里頭的研究機構,進而促進研究成果的產值及應用性的開發。此外,2013-14年度的總預算也有編列1億4,900萬英鎊補助國家級的計畫、機構,以及大學的博物館跟畫廊。 目前2013-14年的高等教育經費補助總預算已經可以在英格蘭高等教育委員會的官方網頁下載相關的報告。資料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英格蘭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宣布2013-14學年度大學預算 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